猬脂
《中华本草》:猬脂
拼音注音
Wèi Zhī
英文名
Hedgehog f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刺猬科动物刺猬、达乌尔猬或大耳猬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.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.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捉,捕杀后取出脂肪,鲜用,或熬炼后用。
原形态
1.刺猬,体形肥短,体长16-27cm,体重400-900g。头守而吻尖、眼小,耳短,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。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,刺粗而硬,四肢短小,爪较发达,尾短。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。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,大致可分为:一为纯白色,为数较少。一为基部白色或土黄色,中间棕色或黑褐色,尖端又为白色,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。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。四足浅褐色,尾上也覆有白毛。2.达乌尔刺猬体形较刺猬小,体长17.5-25cm。耳较长,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。刺短而细,棕褐色与白色相间,无纯白色尖刺。体背为浅棕褐色,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。3.大耳猬,体形较小,体长17-23cm。吻部甚尖,耳大,耳长为37-50mm,耳尖钝圆,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。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,由头部耳后方开始,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。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,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。尾极短为棕褐色。为荒漠、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息于山地森林、平地草原、开垦地及荒地、灌木或草丛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但以平原丘陵、灌木丛中为多。2.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。3.栖息于农田、庄园,砾石荒漠也能见到。资源分布:1.广泛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2.分布于东北及山西、陕西、宁夏等地。3.分布于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多为粘稠液体,冬季呈稠膏状。全体淡棕色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甘;平;无毒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止血;杀虫。主肠风便血;秃疮;疥癣;耳聋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滴耳;或涂敷。
复方
治虎爪伤人: 刺猬脂日日敷之,内服香油。(《纲目》)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耳聋,可注耳中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肠风泻血。3.《纲目》:涂秃癣,杀虫。4.《医林纂要》:敷治阴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猬脂
拼音注音
Wèi Zhī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脂肪油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刺猬皮"条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肠风便血,癣疮,耳聋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耳聋,可注耳中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肠风泻血。"
③《纲目》:"涂秃癣,杀虫。"
④《医林纂要》:"敷治阴肿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涂敷或滴耳。
复方
治虎爪伤人:刺猬脂日日敷之,内服香油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微籽
- 网脉山龙眼
- 无漏子
- 红毒茴
- 九龙盘
- 红花苗
- 枣树根
- 龙眼根
- 花皮胶藤
- 鹿尾
- 澄茄子
- 尖子木
- 木通根
- 虎头兰
- 鸭脚木皮
- 干旱毛蕨
- 狗毛草
- 淮通
- 天文草
- 青丝线
- 柞木根
- 栘枍
- 柔软石韦
- 多足蕨
- 鹿脂
- 金老梅叶
- 肥猪苗
- 鲛鲨白
- 茼蒿
- 墓头回
- 枇杷花
- 盘羊睾丸
- 蜥蜴
- 片鸡尾草
- 紫荆皮
- 华中五味子
- 走马胎
- 凉山虫草
- 汝兰
- 桔梗
- 三蕊草
- 圆叶乌头
- 鲤鱼血
- 裂叶双盖蕨
- 红川乌
- 女金芦
- 矮叶书带蕨
- 大过路黄
- 漏斗瓶蕨
- 狭叶当归
- 对虾壳
- 落葵
- 虎掌草
- 牛奶树子
- 红轮千里光
- 柠鸡儿果
- 红雀珊瑚
- 砂仁花
- 南天仙子
- 狗蚁草
- 白草
- 红石耳
- 羊须
- 猪鬃刚
- 白鹤灵芝
- 十三年花
- 蛇附子
- 六大天王
- 秀丽野海棠
- 牛毛毡
- 旱芹
- 狗枣猕猴桃
- 痰药
- 新塔花
- 瓶蕨
- 蚕茧
- 中华石龙尾
- 衡州乌药
- 鹿蹄肉
- 催产草
- 人参须
- 野草香
- 白云瓜叶
- 石仙桃
- 鸡蛋花
- 花姬蛙
- 竹蠹虫蛀末
- 文蛤
- 小白棉
- 红花小独蒜
- 黄杨叶
- 臭黄荆根
- 火殃簕
- 鸡毛狗
- 护心草
- 翻背白草
- 通骨消根
- 广金钱草
- 臭黄荆叶
- 百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