蜈蚣旗根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蜈蚣旗根
拼音注音
Wú Gōnɡ Qí Gēn
英文名
Rhizome of Polystichum-like Woodisa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岩蕨科植物耳羽岩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-35cm。根茎短而直立,密被鳞片。叶丛生;叶柄长5-10cm,赤褐色;有关节,叶柄及叶轴被毛及鳞片,鳞片淡褐色,披针形。叶片狭披针形至线形,长10-25cm,宽2-4cm,羽状分裂;羽片长矩圆状披针形,常呈镰刀状弯曲,长1-2.5cm,宽3-7mm,先端钝,基部斜楔形,上方耳状,无柄,全缘,波状或有钝齿,两面多少被毛,下面并有狭长鳞片。孢子囊群圆形,近羽片边缘一行着生;囊群盖碗形,不整齐浅裂;孢子囊球形,有细弱柄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-2700m的山坡林下石上或山谷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(除江苏)及湖北、河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舒筋活络。主筋伤疼痛;活动不利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治伤筋,鲜蜈蚣旗根茎加蛇葡萄根共捣烂,加酒糟或黄酒做成饼,烘热,包敷伤处。每日换一、二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蜈蚣旗根
拼音注音
Wú Gōnɡ Qí Gēn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岩蕨科植物耳羽岩蕨的根茎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~35厘米。根茎短而直立,密被鳞片。叶丛生;叶柄长5~10厘米,赤褐色,有关节,叶柄及叶轴被毛及鳞片,鳞片淡褐色,披针形。叶片狭披针形至线形,长10~25厘米,宽2~4厘米,羽状分裂;羽片长矩圆状披针形,常呈镰刀状弯曲,长1~2.5厘米,宽3~7毫米,先端钝,基部斜模形,上方耳状,无柄,全缘。波状或有钝齿,两面多少被毛,下面并有狭长鳞片,孢子囊群圆形,近羽片边缘一行着生;囊群盖碗形,不整齐浅裂;孢子囊球形,有细弱柄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沟边阴湿的岩石上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台湾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治伤筋,鲜蜈蚣旗根茎加蛇葡萄根共捣烂,加酒糟或黄酒做成饼,烘热,包敷伤处。每日换一、二次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豌豆
- 胃友
- 红花小独蒜
- 蕹菜
- 蜈蚣草
- 豌豆七
- 文冠果
- 蜈蚣萍
- 苎麻花
- 碗蕨
- 芜菁甘蓝子
- 吊岩风
- 问题特
- 王瓜
- 梧桐
- 文竹
- 梧桐白皮
- 莴苣子
- 望江南
- 鹧鸪脂
- 问荆
- 无患子皮
- 蜈蚣草根
- 芜荑酱
- 无腺橉木
- 莴苣
- 无名异
- 无尾果
- 无花果
- 猬肉
- 猬脑
- 王瓜根
- 自然铜
- 王不留行
- 虎掌草
- 长毛柃叶
- 网脉橐吾
- 芜菁
- 文蛤
- 胃友果
- 瓦韦
- 网脉旋蒴苣苔
- 钟萼木
- 无花果根
- 温大青
- 蒸饼
- 无花果叶
- 煨姜
- 歪头菜
- 文蛤肉
- 污毛粗叶木
- 王孙
- 瓦松
- 山毛藓
- 无风自动草
- 紫金砂
- 猬心肝
- 鮠鱼
- 紫铜矿
- 铜脚威灵仙
- 狗枣猕猴桃
- 望江青
- 望月砂
- 菵米
- 文鳐鱼
- 无缝珠
- 王母钗
- 无患树蔃
- 三花枪刀药
- 猬脂
- 微籽
- 网脉山龙眼
- 无漏子
- 红毒茴
- 九龙盘
- 红花苗
- 枣树根
- 龙眼根
- 花皮胶藤
- 鹿尾
- 澄茄子
- 尖子木
- 木通根
- 虎头兰
- 鸭脚木皮
- 干旱毛蕨
- 狗毛草
- 淮通
- 天文草
- 青丝线
- 柞木根
- 栘枍
- 柔软石韦
- 多足蕨
- 鹿脂
- 金老梅叶
- 肥猪苗
- 鲛鲨白
- 茼蒿
- 墓头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