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羽铁角蕨
《中华本草》:大羽铁角蕨
拼音注音
Dà Yǔ Tiě Jiǎo Jué
别名
萃补
英文名
Largepinna Spleenwort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铁角蕨科植物大羽铁角蕨的全草或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plenium pseudolaseritiifolium Ching[A.laseritiifolium sensu Merr.non Lam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去须根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50-80cm。根茎短而斜升,被黑褐色、光亮的披针形鳞片,全缘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30cm,灰绿色,初被鳞片,后变光滑;叶片近革质,两面光滑,卵状披针形,长30-60cm,宽12-18cm,顶部渐尖,基部三至四回羽裂;羽片10-12对,基部的近对生,上部的互生,三角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8-14cm,宽3-5cm,先端狭并为短渐尖,羽片柄长1.5-2cm;小羽片5-7对,互生,稍斜展,三角形,长2-3cm,宽1-1.5cm,先端圆形或稍尖,羽状深裂或为羽状,有短柄;末回裂片斜方形或狭楔形,先端圆形,边缘有不整齐的裂齿,有时分裂;叶脉明显,近扇形。孢子囊群线形,每1裂片有4-5个;囊群盖线形,淡褐色,膜质,全缘,宿存。孢子卵形,黄色,有明显的脊和疏网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长2-4cm,有众多须根和黑褐色披针形鳞片。叶柄长15-30cm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30-40cm,宽12-18cm,三至四回羽裂,暗黄绿色至暗黄棕色,纵向反卷。叶轴紫棕色,腹面沟状。孢子囊群条形,生于小脉上;囊群盖棕色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淡;平
归经
肾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。主风湿痹痛;腰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味淡,性平。有驱风湿,强腰膝的功能。用于腰腿痛,风湿性关节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强壮莲座蕨
- 草石蚕
- 四棱通
- 湖北麦冬
- 彩斑桑勒草
- 大叶香荠菜
- 绿南星
- 盐麸叶
- 地瓜藤
- 小黄树
- 丹参
- 大叶菜
- 地蚕
- 榄仁树子
- 越南樟皮
- 裸茎千里光
- 鹅腿骨
- 红花刺参
- 山芝麻
- 蓝天草
- 剪红纱花
- 蔓胡颓子
- 小黄泡
- 小叶地不容
- 田野卷耳
- 石荠苎
- 大铜钱菜
- 海仙人掌
- 仙人掌
- 苔菜
- 土香薷
- 赤阳子
- 黄蜀葵叶
- 山李子
- 木通
- 毛叶黄药
- 当归
- 小毛蓼
- 心不干
- 熊蕨根
- 蟒蛇草
- 肾子藤
- 蔓斑鸠菊
- 地柏
- 慈竹气笋
- 星状风毛菊
- 雀瓮
- 华凤仙
- 满江红根
- 棱枝卫矛
- 兴安独活
- 地星
- 小紫含笑
- 千层楼
- 椰根
- 浮萍
- 小洋紫苏
- 七里明
- 买麻藤
- 灵香蒿
- 马来蒲桃
- 百味参
- 凌霄花
- 乱角莲
- 柳叶菜
- 枫香脂
- 地枇杷
- 白酒草
- 山蓼
- 五凤朝阳草
- 黄花蔷薇
- 红豆蔻
- 黄栌
- 凉粉藤
- 小叶莲
- 小红花
- 小鱼仙草
- 新疆藁本
- 狭绿叶线蕨
- 琉璃枝
- 东莨菪
- 云南五味子根
- 仙桃草
- 红麸杨根
- 厚膜藻
- 滇崖爬藤
- 川木通
- 葎草果穗
- 大头陈
- 丁萝卜
- 血竭
- 小黄素馨
- 黄杞皮
- 新疆卫矛
- 西藏圆柏
- 小花梾木
- 小叶假耧斗菜
- 参须
- 山大黄(波叶大黄)
- 杏仁防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