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桐根
《中华本草》:油桐根
拼音注音
Yóu Tónɡ Gēn
别名
桐子树根、桐油树蔃、高桐子根、桐油树根。
英文名
Root of Tungoiltree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(Hemsl.)Airy-Shaw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ernicia fordii (Hemsl.)AiryShaw[Aleurites fordii Hemsl.;A.cordata Muell.Arg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油桐 小乔木,高达9m。枝粗壮,无毛,皮孔灰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达12cm,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;叶片革质,卵状心形,长5-15cm,宽3-14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或楔形,全缘,有时3浅裂,幼叶被诱色短柔毛,后近于无毛,绿色有光泽。花先叶开放,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;单性,雌雄同株;萼不规则,2-3裂;花瓣5,白色,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;雄花具雄蕊8-20,排列成2轮,上端分离,且在花芽中弯曲;雌花子房3-5室,每室1胚珠,花柱2裂。核果近球形,直径3-6cm。种子具厚壳状种皮。花期4-5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喜生于较低的山坡、山麓和沟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根条粗实,表面褐黑色,根皮厚,断面内心白色,较泡松,有绵性。
性味
苦;微辛;寒;有毒
归经
肺;脾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下气消积;利水化痰;驱虫。主食积痞满;水肿;哮喘;瘰疬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2-18g(鲜者30-60g);研末、炖肉、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孕妇慎服,多服则发呕。
各家论述
1.《草木便方》:下气,治痞满。2.《中国药植志》:炖瘦肉服,治足肿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食积饱胀,胸前痞满及湿气水肿。4.《贵州草药》:清热解毒,利水,通便,止血,消积。5.《陕西中草药》:杀虫,消食理气,利痰。治蛔虫病,胸胁胀满,不思饮食,哮喘,瘰疬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油桐根
拼音注音
Yóu Tónɡ Gēn
别名
桐子树根(《草木便方》),桐油树蔃(《岭南采药录》),高桐子根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桐油树根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树根,9~10月采集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油桐子"条。
形状
根条粗实,表面褐黑色,根皮厚,断面内心白色,较泡松,有绵性。
性味
辛,寒,有毒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辛,有小毒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性凉,味辛。"
功能主治
消食,利水,化痰,杀虫。治食积痞满,水肿,臌胀,哮喘,瘰疬,蛔虫病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"下气,治痞满。"
②《中国药植志》:"炖瘦肉服,治足肿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食积饱胀,胸前痞满及湿气水肿。"
④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利水,通便,止血,消积。"
⑤《陕西中草药》:"杀虫,消食理气,利痰。治蛔虫病,胸胁胀满,不思饮食,哮喘,瘰疬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4~6钱(鲜者1~2两);研末、炖肉或浸酒。
注意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孕妇慎服,多服则发呕。"
复方
①治臌胀:桐油树根、乌桕根各三钱,阳雀花根五钱。炖猪肉吃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②治儿童肺结核病、痨咳(童子痨):生油桐根二两(干的一两),炖猪肉半斤,去渣,服汤肉。每隔两天一剂,连用三至五剂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
③治翻仓吐血:油桐根二两。取药一两,加水两小碗,煎汤一碗。另取药一两,加烧酒四两浸泡。吐血时服水煎汤,一次服完.然后服用酒浸液,每日三次,每次一酒杯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
④治瘰疬:桐油树蔃和猪精肉煎汤服,能内消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⑤治蛔虫病:油桐根四至五分。研细粉,加面做馍,一次吃完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⑥治小儿疳积:桐油树根一两。炖猪肉半斤吃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⑦治齿龈肿痛:油桐根一两。水煎去渣,加青壳鸭蛋二个同煮,服汤食蛋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⑧治精神病:桐油树根二至四两,土牛膝二两,单竹芯二两(或牛角竹四两),竹茹二两,白矾三钱。重症加芦根二两,病情好转后加石菖蒲三钱.上药加水四大碗,煎成一大碗,一次服下。轻症每天一剂,重症每天二剂,一般连服五至十天。(《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向阳花
- 茉莉叶
- 野漆树叶
- 马尾连
- 虎耳还魂草
- 雷蘑
- 双肾子
- 五加叶
- 旋复花
- 桑鳸
- 石茶
- 石萝藤
- 大黑头草
- 西伯利亚蓼
- 南烛子
- 合萌叶
- 刀豆
- 小报春花
- 花酸苔
- 枫杨
- 细叶谷木
- 红管药
- 石指甲
- 茉莉根
- 大红菇
- 活血连
- 广防己
- 西藏鸡爪草花
- 炉甘石
- 鳖甲
- 栘依果
- 双肾藤
- 米碎花根
- 鸭儿芹果
- 含羞草
- 马乳
- 点腺过路黄
- 水冬瓜根
- 化金丹
- 芦荟叶
- 越橘果
- 母菊
- 花苜蓿
- 黄花苜蓿
- 马棘
- 广东土牛膝
- 绿豆
- 罗汉松叶
- 水曲柳
- 胡颓子叶
- 大蓟
- 仙人球
- 海风藤
- 断肠草
- 水蔗草
- 朝天子
- 山桐子
- 省雀花
- 双剪菜
- 米团花
- 宽穗兔耳风
- 夏天无
- 黄瓜
- 狼尾巴蒿
- 澄茄子
- 羊不食
- 红毒茴
- 香面叶
- 木苎麻
- 石楠叶
- 羊屎木
- 小罗伞
- 榆叶
- 感应草
- 山萩
- 芦根
- 华风车子根
- 水黄
- 红土子
- 虎尾兰根
- 白草
- 番石榴根
- 石枣
- 白刺
- 百日草
- 石蟾蜍
- 莲叶橐吾
- 柿根
- 硬枝黑锁梅
- 葫芦七
- 海南蒟
- 番泻叶
- 柚皮
- 山蒜
- 大九节铃
- 甘蔗皮
- 野毛金莲
- 梳篦叶
- 刺黄柏茎叶
- 大鱼鳔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