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柑根
《中华本草》:油柑根
拼音注音
Yóu Gān Gēn
别名
余甘子根。
英文名
Root of Emblic Leafflower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yllanthus emblica 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余甘子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3-8m。树皮灰白色,薄而易脱落,露出大块赤红色内皮。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,2列,密生,极似羽状复叶;近无柄;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;托叶线状披针形;叶片长方线形或线状长圆形,长1-2cm,宽3-5mm。花簇生于叶腋,花小,黄色;单性,雌雄同株,具短柄;每花簇有1朵雌花,每花有花萼5-6片,无瓣;雄花花盘成6个极小的腺体,雄蕊3,合生成柱;雌花花盘杯状,边缘撕裂状,子房半藏其中。果实肉质,径约1.5cm,圆而略带6棱,初为黄绿色,成熟后呈赤红色,味先酸涩而后回甜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蛇麻脂醇(Lupeol),并没食子酸(Ella-gicacid),β-谷甾醇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凉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散结。主泄泻;痢疾;黄疸;瘰疬;皮肤湿疹;蜈蚣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清热解毒。2.《广西中药志》:捣碎后敷治蜈蚣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油柑根
拼音注音
Yóu Gān Gēn
别名
余甘子根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根或根皮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庵摩勒"条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蛇麻脂醇,并没食子酸,β-谷甾醇。
性味
①《陆川本草》:"甘酸,性寒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。治腹泻,高血压,梅毒、下疳,蜈蚣咬伤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清热解毒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捣碎后敷治蜈蚣咬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肠炎腹泻,高血压:余甘子干根五至八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②治高血压,支气管炎,胃炎:余甘子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秤杆草
- 披散糖荠
- 迭裂黄堇
- 椰子油
- 油渣果
- 月季花
- 甜瓜子
- 岩豆藤花
- 椰子瓤
- 榆荚仁
- 油桐子
- 滴滴花
- 岩青兰
- 油鸭
- 指天蕉
- 油渣果根
- 杨梅叶
- 岩青菜
- 杨树花
- 括金板
- 油桐根
- 油茶根皮
- 月桂叶
- 柚树寄生
- 油柑木皮
- 引水蕉
- 莸叶醉鱼草
- 油炸木
- 椰子
- 榆叶
- 油草
- 柚根
- 大块瓦
- 洋鸭
- 玉米
- 芸薹
- 盐肤木根皮
- 油茶花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绣球花
- 椰子壳
- 樱桃核
- 罂粟
- 薏苡叶
- 制何首乌
- 羊蹄
- 红须须
- 红花鹅掌柴
- 四楞蒿
- 徐长卿
- 小叶榕
- 榆枝
- 盐蒿
- 红娘子
- 南方红豆杉
- 秋牡丹根
- 大叶樱叶
- 鹿肾
- 刺芋
- 野茄树
- 棕榈叶
- 荔枝核
- 煨姜
- 篱天剑
- 阴地蕨
- 狗脚草根
- 干冬菜
- 原羚角
- 石珠
- 麻牛膝
- 松笔头
- 松根
- 鳞瓦韦
- 丁香蓼
- 台湾肺形草
- 罂粟壳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吉祥草
- 枪刀药
- 土荆皮
- 上山龙
- 丁榔皮
- 肖菝葜
- 中间骨牌蕨
- 东方荚果蕨
- 张公鱼
- 野丹参
- 亚罗椿
- 刺苞南蛇藤
- 白石榴根
- 八角莲
- 臭灵丹
- 黄唇鱼心
- 过岗龙
- 黑龙串筋
- 藏羚角
- 广藤根
- 大乌爪金龙
- 鱼腥草
- 豺皮樟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