粗叶耳草
《中华本草》:粗叶耳草
拼音注音
Cū Yè ěr Cǎo
别名
莺哥利、光天化戟、细茜草、大号杉刺癀、小号大角荚、茜草节节花、锅老根、杀虫草
英文名
Herb of Hispid Hedyotis, Auricled Hedyostis Herb
出处
出自厦门《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粗叶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dyotis hispida Retz.[ Oldenlandia hispida Poir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粗叶耳草,一年生披散草本。高25-30cm。枝条平卧,上部四棱柱形,下部圆柱形,被短粗毛。叶对生;近无柄;托叶鞘状,顶部分裂成数根剌毛;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工2.5-5cm,宽6-20mm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或钝,上面被角质的短硬毛,触之剌手,下面被短硬毛,纸质或薄革质。团伞花序依生;无总花梗;苞片披针形,长3-4mm,粗糙;花无梗;萼简倒圆锥形,长约1mm,萼裂片4,披针形,长1-1.5mm;花冠白色,近漏斗形,长3.8-4mm,4裂;雄蕊着生于花冠简喉部;柱头头状,粗糙。蒴果卵形,长1.5-2.5mm,直径1.5-2mm,被粗乞求,熟时顶部开裂。种子多数,有棱。花期3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草丛、路旁及疏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长25-50cm。茎圆柱形,上部四棱形,被短粗毛。叶对生,多皱缩,完整叶展平后呈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工2.5-6.5cm,宽6-20cm,上面有角质的短硬毛,下面被短硬毛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;托叶鞘状,先端分裂成数枨剌毛;近无柄;膜质或纸质。团伞状花序腋生,有花2-6条,无总花梗,具披针形的苞片;花4数,无梗,花萼倒圆锥形,被粗毛;花冠类白色,略有香气,裂片披形,长1.8-2mm。蒴果卵形,长1.5-2.5mm,被粗毛,成熟后先端列裂,具宿萼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苦;凉
归经
肺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小儿麻痹症,风湿痹痛,感冒发热;咽喉痛;胃肠炎;蛇虫咬伤;疔疮疖肿
复方
①治小儿麻痹症: 鲜粗叶耳草五钱,葫芦茶五钱。水煎服。②治胃炎: 鲜粗叶耳草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③治感冒发热: 鲜粗叶耳草一两,水煎服。④治毒蛇咬伤: 鲜粗叶耳草一两,水煎服;渣捣烂外敷伤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粗叶耳草
拼音注音
Cū Yè ěr Cǎo
别名
节节花
来源
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粗叶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.[Oldenlandia hispida Poir.]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于小儿麻痹症(瘫痪),感冒发热咽喉痛,肠胃炎;外用治蛇咬伤,蜈蚣咬伤,狗咬伤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适量捣烂敷伤口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粗叶耳草
拼音注音
Cū Yè ěr Cǎo
别名
节节花
出处
厦门《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粗叶耳草的全草。秋季采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披散草本。枝粗糙或被粗毛。叶无柄,近膜质或纸质,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,长2.5~6.5厘米,宽6~20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或被粗毛,边缘背卷;托叶有少许长睫毛,长4~5毫米。团聚花序,腋生,有花2~6朵;花白色,有香气,无柄;萼长约3毫米,被粗毛;花冠长约4.5毫米,顶端有簇毛。蒴果卵形,长2.5毫米,宽1.5~2毫米,被粗毛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阴湿地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,消肿,止痛。
复方
①治小儿麻痹症:鲜粗叶耳草五钱,葫芦茶五钱。水煎服。
②治胃炎:鲜粗叶耳草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
②治胃炎:鲜粗叶耳草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
③治感冒发热:鲜粗叶耳草一两,水煎服。
④治毒蛇咬伤:鲜粗叶耳草一两,水煎服;渣捣烂外敷伤口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云南小草蔻
- 维特他
- 野葱
- 莲须
- 红芪
- 灯笼果
- 茶子饼
- 蚕砂
- 显子草
- 白兰花
- 喜树果
- 火头根
- 贝母兰
- 细叶防风
- 野靛青
- 露水草
- 小雪人参
- 碧桃干
- 田麻
- 栲栗叶
- 土千年健叶
- 裂叶秋海棠
- 野菱根
- 骨螺
- 金兰
- 褐云玛瑙螺
- 阿育魏实
- 花红叶
- 白残花
- 蚶
- 水半夏
- 肋柱花
- 榛蘑
- 狼杷草
- 曼陀罗叶
- 雕骨
- 山胡椒根
- 艾叶
- 厚皮树皮
- 小果白刺
- 接骨草
- 桉树果
- 小谷精草
- 鹊豆
- 滇丹参
- 蹋菜
- 桂皮紫萁
- 披散糖荠
- 紫茎棱子芹
- 睡菜
- 灰毛婆婆纳
- 白冷草
- 藏鮡胆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大发表
- 山莲藕
- 云支花
- 小地扭
- 岩胡椒
- 野大豆藤
- 大叶白头翁
- 桐皮
- 一枝香
- 田野卷耳
- 荷苞花根
- 粗榧子
- 臭黄荆叶
- 扶栘木皮
- 野芭蕉
- 石芫茜
- 海螺
- 白苣
- 山里红
- 漆大姑根
- 中华剑蕨
- 盾果草
- 飞龙掌血
- 虎咬癀
- 赤芍
- 凉三七
- 漏斗瓶蕨
- 大荃麻
- 鸡内金
- 狗脚草根
- 毛果珍珠茅
- 山百足
- 铁箍散
- 马槟榔
- 山小橘
- 铁浆
- 补骨脂
- 催乳藤
- 中间骨牌蕨
- 烧伤藤
- 假荔枝根
- 小赤麻
- 翻背白草
- 江蓠
- 梵天花
- 防风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