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连翘
《*辞典》:小连翘
拼音注音
Xiǎo Lián Qiáo
别名
小翘(《唐本草》),七层兰、瑞香草(《质问本草》),奶浆草(《峨嵋药植》),大田基、小瞿麦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排草、排香草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小对叶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小对月草(《重庆草药》)、小元宝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蘑黄科植物小连翘的全草。6~8月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达30~60厘米,光滑无毛。茎圆柱形。叶对生,无柄,狭长椭圆形、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5~20毫米,宽2~8毫米,先端钝,全缘,基部钝形,半抱茎,上面散布黑色油点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;萼片5,绿色,卵形,锐尖头,长4毫米,有黑点散布;花瓣5,椭圆形,长8~10毫米,与萼片互生,浓黄色,有黑色点线,稍旋扭;雄蕊多数,成3束,黄色,花药小,顶端有1黑点;子房3室,黄色,花柱3,柱头乳头状。蒴果卵形,3室,室间歼裂长约7毫米.种子细小,具细网纹。花期8月。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
性味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辛,平,无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活血,止血,调经,通乳,消肿,止痛。治吐血,衄血,子宫出血,月经不调,乳汁不通,疖肿,跌打损伤,创伤出血。
①《峨嵋药植》:"叶及花枝:煮肉服,产妇有发奶之效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止血。治吐血、咯血、衄血、子宫出血等。又用于刀伤创伤,作洗涤料。兼为咽喉之含漱剂、风湿性疾患之湿布剂。生草打汁外用于创伤、跌打损伤等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咯血、鼻出血、便血:小连翘一至二两,水煎服;或加龙芽草一两,鳢肠一两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②治月经不调:小连翘、月月红、益母草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③通乳汁:小连翘、山甲珠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④治疖肿:小连翘五钱至一两水煎服,另取鲜全草捣烂外敷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⑤治跌打扭伤痛:小连翘全草四钱。酒、水各半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⑥治外伤出血:小连翘鲜叶捣烂外敷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纤毛婆婆纳
- 岩白菜
- 红铧头草
- 西伯利亚青兰
- 红皮
- 杏仁防风
- 臭草
- 藤三七
- 海门冬
- 石血
- 大一面锣
- 地骷髅
- 雉脑
- 矩圆石韦
- 千金子
- 红升丹
- 紫背天葵草
- 石吊兰
- 广藤根
- 苹果叶
- 插田泡
- 软骨过山龙
- 毛八角枫
- 黄鳝藤
- 大枣
- 山红稗
- 空心苋
- 三叶委陵菜
- 篱栏网
- 益母草
- 蟾蜍
- 叶底珠
- 大泡通皮
- 万年柏
- 大叶马尾连
- 番石榴
- 琉璃草果实
- 一枝蒿
- 火把花
- 罗汉松实
- 舞草
- 对叉疔药
- 广石豆兰
- 瑞香根
- 粗叶耳草
- 八宝茶
- 三升米
- 黑果小檗
- 红花苗
- 心叶荆芥
- 鸡掌七
- 骡宝
- 山小橘
- 菾菜根
- 飞来鹤
- 豨莶草
- 杉木根
- 南蛇竻苗
- 黍米
- 白苏子油
- 罗裙带
- 刘寄奴
- 细草
- 海燕
- 浮尸草
- 鸡蛋壳
- 大皂角
- 檫树
- 红根草
- 寄居蟹
- 地瓜藤
- 黄蜀葵叶
- 石床
- 小鹭鸶兰
- 细叶大戟
- 南天仙子
- 水马桑枝叶
- 黑花韭
- 小金钱草
- 黄花菜子
- 千层楼
- 小果金花茶叶
- 蜀漆
- 小连翘
- 大横纹
- 浮小麦
- 戴星草
- 胡颓子
- 一文钱
- 竹茹
- 厚叶素馨
- 山桐子
- 丁癸草
- 白云瓜皮
- 水底龙
- 羊屎条花
- 牛蹄
- 心叶秋海棠
- 野牡丹根
- 翡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