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果小檗
《中华本草》:黑果小檗
拼音注音
Hēi Guǒ Xiǎo Bò
别名
刺黄柏、小檗
英文名
Ignorant Barberry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根皮和茎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 heteropoda Shneid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收,除支枝叶、须根,剥取皮部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1-2m。茎直立,基部多分枝,嫩枝褐色,老枝灰色,刺单一或3分叉,长1-3cm,暗褐色。叶簇生,革质;叶片卵圆形、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2.5-7cm,宽2-5m,先端钝圆,基部渐狭,全缘或具疏锯,上面绿色,下面黄绿色,有不清晰的叶脉。总状花序稀疏,具3-9花;花黄色,直径8-12mm,花梗长5mm;苞片披针形;萼片宽卵形,淡红色;花瓣6,基部具2个圆形腺体;雄蕊6;子房筒状,花柱先端盘状,胚珠6,有短柄。浆果球形或广椭圆形,紫黑色,被一层灰粉。种子5-6颗,多皱纹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500m的山坡及灌木丛中,平原河滩地上也有生长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。
化学成分
茎皮含小檗碱(berberine)1.9%,还含小檗胺(berbamine),掌叶防已碱(palmatine)药根碱(jatrorrhizine)。
性味
苦;性寒
归经
入肝经
功能主治
清湿热;泻火解毒。主湿热痢疾;泄泻;目赤肿痛;咽喉肿痛;口疮;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或含漱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皮可治眼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黑果小檗
拼音注音
Hēi Guǒ Xiǎo Bò
别名
刺黄柏、则热克(维名)。
出处
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根、根皮及茎皮。春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1.5~2米,多分枝。根粗长,黄色。叶簇生于短枝;叶片倒卵形,全缘或有齿;小枝和短枝基部外侧常有三叉的一长两短的硬刺。总状花序;花小,黄色。浆果球形,成熟后紫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山和森林地带的河谷以及山坡灌木丛中。分布于新疆。
性味
味苦,性寒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治痢疾,肠炎,咽炎,口腔炎,湿疹,疖肿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漱口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堇
- 黑石珠
- 落地金钱
- 罗汉松根皮
- 夜交藤
- 紫萝兰
- 白粉蕨
- 蓝猪耳
- 牛靥
- 苦木
- 岗边菊
- 赤火绳
- 鸭儿芹根
- 白背青荚叶
- 绢毛菊
- 野灯草
- 古钮菜
- 鹿寿草
- 蔓荆子
- 鸡爪槭
- 矮柳穿鱼
- 龙虾
- 蛇藤
- 兔儿伞
- 龙眼树皮
- 粟米草
- 地瓜
- 赤茯苓
- 肉豆蔻衣
- 心叶虎耳草
- 大叶黄杨根
- 大山芝麻
- 寒莓叶
- 神香草
- 九节风
- 乳白香青
- 石笔海胆
- 赪桐
- 短齿楼梯草
- 小叶眼树莲
- 阿月浑子
- 三角泡
- 栀子
- 木瓜
- 仙人球
- 岩莴苣
- 骆驼蹄瓣
- 水稻清
- 红楤木
- 鸡根
- 松根
- 云南油杉
- 鸡屎白
- 番薯
- 野葱
- 罗汉松
- 剪红纱花
- 山桂花
- 雪上一枝蒿
- 笑靥花
- 红葱
- 斯里兰卡肉桂
- 小叶石楠
- 薄荷
- 地黄
- 扇叶人字果
- 鹈鹕油
- 雅丽千金藤
- 黄鳝藤
- 八仙花
- 刚毛香茶菜
- 花叶竹芋
- 竹柏根
- 白鱼
- 松下兰
- 山茶花
- 荩草
- 金丝桃
- 黑参
- 柠条籽
- 野菰
- 肥猪苗
- 葛上亭长
- 黄栎
- 山楂
- 百步还阳丹
- 丝瓜子
- 向日葵子
- 台湾千金藤
- 鱼肝油
- 紫玉簪
- 交翅木
- 掌叶榕
- 树锦鸡儿
- 虎睛
- 焰爵床
- 半枫荷根
- 三品一枝花
- 广金钱草
- 泡花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