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一枝箭
《*辞典》:大一枝箭
拼音注音
Dà Yī Zhī Jiàn
别名
铁色箭(《纲目》),忽地笑(《汝南圃史》),鹿葱(《群芳谱》),祖先花(《滇南本草图谱》),岩大蒜、黄龙爪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独脚蒜头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。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石蒜科植物黄花石蒜的鳞茎。春、秋采挖,去净苗叶、泥土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鳞茎肥大,近球形,直径约5厘米,外被黑褐色鳞茎皮。叶基生,质厚,阔线形,上部渐次狭窄,长达60厘米,宽约1.5厘米,上面黄绿色,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,中脉在上面凹下,在下面隆起,叶脉及叶片基部带紫红色。花茎在长叶以前抽出,高30~60厘米;伞形花序具5~10朵花,花较大,稍左右对称,长约7厘米,筒部长不及2厘米,具柄,黄色或橙色,花被片6,边缘稍皱曲,宽约1厘米;雄蕊6,与花柱同伸出花被外;子房下位,3室。蒴果,每室有种子数粒。花期夏季。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阴湿的岩石上及石崖下土壤肥沃的地方。分布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苏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微温,味辛甘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解疮毒,消痈肿,杀虫。治痈肿,疔疮结核,汤火灼伤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滋阴润肺。止肺热咳嗽,阴虚痨热不退,解疮毒,利小便,止咳血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能解毒消肿。外用治痈肿疮毒,虫疮作痒,耳下红肿,疔疮结核及汤火灼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一日量鲜者2~4钱;或入散剂。外用:捣敷或捣汁涂。
复方
①治痈肿疮毒:岩大蒜、野菊花叶、三匹风,同捣绒取汁涂患处。
②治虫疮作痒:岩大蒜捣绒取汁涂患处。
③治耳下红肿:岩大蒜、菊花叶同捣绒取汁,加入黄桷树浆,和匀涂患处。
④治汤火伤:岩大蒜捣取汁,和鸡蛋清涂伤处。(①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⑤治痨热咳嗽带血:大一枝箭五钱,续断三钱,花粉二钱,石膏五分。共为末。每服二钱,滚水调,略盖片时温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赤麻根
- 石腊竹
- 越王余算
- 小丁香
- 土阿魏
- 厚朴花
- 银扁担
- 黄花仔
- 兴安毛连菜花
- 多头苦荬
- 狗骨节
- 百合花
- 月光花种子
- 猫儿黄金菊
- 山牵牛
- 秋唐松草
- 小扁豆
- 四大天王
- 山慈姑
- 松花
- 莺
- 土茯苓
- 六轴子
- 五齿剑
- 茅栗根
- 绣球花
- 古羊藤
- 鹤脑
- 花姬蛙
- 羊奶子
- 花脸细辛
- 灵砂
- 瓜蒌皮
- 甘西鼠尾
- 毛冬青
- 虎肉
- 牡蛎
- 山矾叶
- 前胡
- 油胡桃
- 琉璃草根
- 西河柳
- 线叶蚤缀根
- 桄榔子
- 木鳖子
- 山大刀根
- 罗汉松实
- 旋覆花根
- 仙环小皮伞
- 野木瓜
- 西藏酸模
- 水麦冬
- 菱蒂
- 番木瓜叶
- 闽粤千里光
- 树五加
- 红杉皮
- 刀口药
- 细叶桉叶
- 小青杨
- 石螃蟹
- 大叶花椒茎叶
- 新木姜子
- 山柑算盘子
- 四轮香
- 狐肉
- 楼梯草根
- 打碗花
- 华南皂荚
- 楠木皮
- 柠鸡儿果
- 搜山虎
- 倒吊笔
- 儿茶
- 芒气笋子
- 红田乌草
- 美汉草
- 黄荆子
- 南板蓝根
- 狗狗秧
- 兜冠黄共享
- 芦叶
- 山楂叶
- 山毛藓
- 灰锤
- 杏李
- 佛手
- 山砂姜
- 天水蚁草
- 稗根苗
- 檫树
- 双肾参
- 土马鬃
- 小金樱
- 李
- 女贞皮
- 海螵蛸
- 石栗子
- 马尔康水黄连
- 黄茄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