娃儿藤
《*辞典》:娃儿藤
拼音注音
Wá ér Ténɡ
别名
七层楼、一见香、小尾伸根、三十六荡(《江西草药》),老君须、藤老君须、白龙须、黄茅细辛、三十六根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江西草药》
来源
为萝藦科植物娃儿藤的根。
原形态
多年生缠绕藤本,有乳汁。根须状,淡黄色。叶对生;叶片卵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5~8厘米。先端尖,基部心形,两面光滑或仅上面脉上有短毛。聚伞花序,腋生,长2~5厘米;花萼5裂,裂片披针形,有细毛;花冠5裂,裂片卵形,暗紫色。蓇葖果纺锤形,近水平展开。种子顶端有一簇白色长毛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林缘或路边草丛中。分布贵州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。
化学成分
同属植物含娃儿藤碱、异娃儿藤碱、娃儿藤宁碱,均有抗肿瘤作用。
药理作用
娃儿藤碱对腺癌-755、淋巴肉瘤、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-388、小鼠淋巴白血病L-1210均有显着抗肿瘤作用,已进入临床试用,但由于试验中发现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可逆的毒性,因而停止使用。
性味
辛,温,有小毒。
①《江西草药》:"辛,温,有小毒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甘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祛风化痰,解毒散瘀。治小儿惊风,中暑腹痛,哮喘痰咳,咽喉肿痛,胃痛,牙痛,风湿疼痛,跌打损伤。
①《江西草药》:"祛风化痰,通经散瘀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祛风,止咳化痰,消肿解毒。"
③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"散瘀,催吐。治哮喘痰咳,咽喉肿痛,跌打损伤,风湿痛,胃痛,腹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研末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。
注意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孕妇及体弱者慎用。"
复方
①治小儿惊风:娃儿藤鲜根二钱。冷开水半碗擂汁,频频灌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②治中暑腹痛:娃儿藤根三钱,水煎服;或研粉吞服,每次一钱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③治白喉:娃儿藤鲜根一两。捣汁服,每日数次。如不能口服,可用鼻饲。
④治跌打损伤:娃儿藤根适量,晒干研末。每次二钱,水酒冲服。
⑤治关节肿痛:娃儿藤鲜根适量,酒精少许。捣烂外敷。
⑥治竹叶青蛇咬伤:娃儿藤根、乌桕叶、半边莲、犁头草(均鲜)各一两。捣烂外敷。(③方以下出《江西草药》)
⑦治口腔炎:娃儿藤根三至四钱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⑧治牙周炎:娃儿藤根一钱五分,苋菜梗二钱五分。加白糖适量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兔儿风
- 芒叶小米草
- 芥菜
- 石蜈蚣
- 山牛毛毡
- 茄根
- 栝楼皮
- 蘡薁藤
- 毛菊苣
- 雀舌草
- 松萝
- 水马桑
- 景天三七根
- 闭鞘姜
- 红地榆
- 葛上亭长
- 矮人陀
- 鸡毛狗
- 硼砂
- 吹风藤
- 鼠妇
- 美人蕉
- 异叶米口袋
- 川滇桤木
- 野芝麻花
- 川牛膝
- 荚蒾
- 琉璃枝
- 支柱蓼
- 小九节铃
- 猪脬
- 血参
- 苦马豆
- 野菰
- 鹅绒藤
- 朴消
- 翅果唐松草
- 木蝴蝶
- 槐胶
- 衣鱼
- 血苋
- 粟米
- 倒爪草
- 贝齿
- 大叶苣荬菜
- 打虫果
- 野核桃仁
- 水冬瓜
- 漏斗瓶蕨
- 大叶树萝卜
- 红川乌
- 矮叶书带蕨
- 百脉根
- 老白花树皮
- 亮叶冬青
- 蛞蝓
- 小礼花种子
- 华中瘤足蕨
- 红毛悬钩子
- 峨眉蕨贯众
- 高原点地梅
- 马陆
- 洋葱
- 倒赤伞
- 止泻木皮
- 莲状绢毛菊
- 小接骨丹
- 山郎木根
- 两指剑
- 光叶山黄麻
- 丁香枝
- 大叶风沙藤
- 狗娃花
- 棉团铁线莲
- 柠条
- 棕叶七
- 石腊竹
- 光决明
- 酱头
- 黄零陵香
- 新疆芍药
- 藤三七
- 白花蛇舌草
- 银柴胡
- 薄荷素油
- 吊灯笼
- 野京豆
- 李树胶
- 红门兰
- 三对节
- 砂漏芦根
- 刺桐花
- 西瓜子仁
- 月光花
- 扁竹根
- 凤仙花
- 白升麻
- 刺天茄叶
- 火绒草
- 水龙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