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花刺果
《中华本草》:梅花刺果
拼音注音
Méi Huā Cì Guǒ
别名
打油果、打枪果、炮筒果、牛奶锤、狗奶子
英文名
Fruit of Himalayan Prinsepia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扁核木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insepia utilis Royl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扁核木 常绿或落叶灌木,高1-5m。老枝粗壮,灰绿色;小枝被黄褐色短柔毛,常为粗刺状,枝刺长达3.5cm,刺上生叶,近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约5mm;叶片卵形至狭长椭圆形,长3.5-9cm,宽1.5-3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有锯齿或全缘,花两性;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;萼筒杯状,上部5裂,裂片半圆形或宽卵形,边缘有齿;花瓣5,白色,基部有短爪;雄蕊多数,2-3轮着生于花盘上;心皮1,子房上位。核果长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-1.5cm,暗紫红色,有粉霜,宿萼反折,核平滑,紫红色。花期4-5月。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560m的山坡溪边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台湾、贵州、四川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、酸;凉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健胃消食,明目退翳,解毒。主食积不化,目翳多泪,疮毒痈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
复方
治目翳多泪: 梅花刺果一两。煎水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梅花刺果
拼音注音
Méi Huā Cì Guǒ
别名
打油果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,打枪果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扁核木的果实。夏、秋季采。
性味
性温,味苦酸。
功能主治
去翳。
复方
治目翳多泪:梅花刺果一两;煎水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蚂蚁花根
- 牛金子
- 玉铃花
- 胡萝卜
- 葛蕈
- 红皮
- 柏根白皮
- 白暨豚
- 吹火筒
- 省雀花
- 狗骨节
- 苏木蓝
- 百药煎
- 海金沙
- 鸡枞
- 石柑子
- 饴糖
- 大叶刺篱木叶
- 青药
- 太平莓
- 蝙蝠
- 蛮刀背
- 黄毛榕
- 苦竹叶
- 滇绣球
- 骆驼毛
- 华南皂荚
- 和合草
- 旱前胡
- 勒马回
- 球花党参
- 含羞草
- 海松子
- 石蟾蜍
- 鲛鲨白
- 大麻药
- 接骨木
- 仙顶梨
- 常春藤
- 砂仁壳
- 猪屎豆
- 礜石
- 密陀僧
- 山大颜
- 鹤顶兰
- 犀牛皮
- 七叶一把伞
- 蕨
- 飞天蜈蚣
- 水藁本
- 金线草
- 地朝阳
- 天泡子
- 大苞叶千斤拔
- 大花卫矛果
- 肾蕨
- 关白附子
- 棉花
- 栀子
- 柳枝
- 龙眼梳
- 红梗草
- 鹧鸪菜
- 黑脂麻
- 蒲葵根
- 猴闼子
- 蒲州豉
- 龙爪豆
- 漂摇豆
- 狗毛
- 羽裂盾蕨
- 海芙蓉
- 大血藤
- 蔷薇枝
- 抓地虎
- 葫芦叶
- 火油草
- 湖北海棠
- 湖瓜草
- 牡荆沥
- 海金沙草
- 湖北桑寄生
- 火绒草
- 火麻仁
- 海鹞鱼尾刺
- 火焰子
- 缅枣
- 糜穰
- 缅茄
- 美味牛肝
- 绵藤
- 淮山
- 小叶枇杷
- 米面蓊根
- 绵枣儿
- 猫骨
- 猫须草
- 猫肝
- 米麦麨
- 越南悬钩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