缅茄
《中华本草》:缅茄
拼音注音
Miǎn Qié
别名
沔茄、木茄
英文名
Seed of Makamong,Seed of Woodyfruit Afzelia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1.《灵秘丹药笺》:缅茄儿,形如大粟,上有罩帽,如画皮样。2.《滇略》:缅茄,枝叶皆类家茄,结实如荔枝核而有蒂。3.《粤志》:广东高州府出木茄,上有方蒂,拭眼去昏障,即缅茄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缅茄的成熟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fzelia xylocarpa (Kurz)Craib[Pahudia xylocarpa Kurz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摘,剥取种子,晒干。
原形态
缅茄 常绿乔木,高12-25m,有时可达40m。树皮褐色或灰棕色,有灰白色斑点;小枝被白粉。叶互生,偶数羽状复叶;总叶柄长2.5-3cm;小叶2-5对,对生,小叶柄短,长不及5mm;小叶片卵形、阔椭圆形至近圆形,长5-8cm,宽3.5-6cm,先端钝圆或微凹,基部圆,纸质。总状圆锥花序,密被白色或灰黄色短柔毛;苞片和小总苞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,大小相等,长约6mm,宿存;花萼裂片长圆形;花瓣淡紫色,倒卵形至近圆形,旗瓣1片;能育雄蕊7,基部稍合生,花丝长3-3.5cm,下部被柔毛;子房上位,被毛,花柱长而突出。荚果长椭圆形,略扁,长10-12cm,宽6-7cm,厚4cm,棕褐色,木质,坚硬。种子2-3颗,扁圆形,长宽均约2.5cm,厚约1.5cm,种皮黑褐色,基部有一角质、坚硬的假种皮状种柄,其长略等于种子。花期4-5月,果期11-12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性味
辛;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主赤眼,眼生云翳,疮毒,火热牙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酒水磨涂。
各家论述
1.《灵秘丹药笺》:抹眼眶去火毒,又能解百毒。水磨涂治牙疼。2.《滇略》:拭眼去翳,亦解疮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缅茄
拼音注音
Miǎn Qié
别名
沔茄(《灵秘丹药笺》),木茄(《粤志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缅茄的种子。
原形态
乔木,高可达40米。树皮灰褐色,有灰白大斑点,粗糙。小枝带圆形,黄褐色。叶双数羽状复叶;叶柄短;总柄细;小叶2~4对,先端微凹,或钝形,基部卵圆形,全缘,纸质,上面深绿色,下面灰绿色,长7~8厘米,宽5~6厘米,侧脉弧形,网脉疏生。总状花序排成顶生圆锥状,花在序轴上几偏向于一侧;萼管状,4裂,裂片长圆形;花瓣只有1枚发育,其余退化,淡紫色;雄蕊7,突出,顶端略曲,有药者4枚,退化者3枚,药呈褐色;雌蕊1,较雄蕊略长,子房上位;1室。荚果木质,矩圆形,长10~12厘米,宽6~7厘米,厚4厘米,中部微缢,棕褐色而光滑,密布黄色斑点,边缘尤甚,全体有多数小突起。种子通常2~3颗,扁圆,有角质的假种皮状种柄。花期5月。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功能主治
①《灵秘丹药笺》:"抹眼眶去火毒,又能解百毒。水磨涂治牙疼。"
②《滇略》:"拭眼去翳,亦解疮毒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一扫光
- 毛大丁草根
- 毛血藤
- 满山白
- 毛荚决明
- 毛鬼头伞
- 脉耳草
- 毛柄短肠蕨
- 蘑菇
- 马勃
- 马桑根
- 蕨萁
- 冬珊瑚
- 滇茜草
- 馒头蟹
- 米饭花
- 绵阳岩白菜
- 毛脉柳叶菜
- 毛草龙根
- 绵萆薢
- 牡鼠粪
- 枫香脂
- 三七
- 马尾千金草
- 小年药
- 龙胡子
- 胡颓子根
- 鼠脂
- 梅花草
- 臭藿香
- 捆仙丝
- 大葫芦
- 多蒴曲尾藓
- 橘络
- 紫葳根
- 淫羊藿根
- 石南叶
- 白龙穿彩
- 百药煎
- 水泽兰
- 广枣
- 美人蕉根
- 凤尾搜山虎
- 小朴松实
- 点腺过路黄
- 十三年花
- 梧桐根
- 除虫菊
- 紫玉盘
- 九头草
- 蒺藜花
- 老枪谷
- 唐古特青兰
- 白鹤灵芝
- 牛蒡
- 刺瓜米草
- 姜石
- 竹林消
- 蛇附子
- 艾纳香根
- 厚叶旋蒴苣苔
- 秀丽野海棠
- 雷公藤
- 宜昌楼梯草
- 僵蚕
- 杜鹃花果实
- 一匹草
- 干蕨鸡
- 大山芝麻
- 地涩涩
- 红血藤
- 漆大姑根
- 鱼鳖金星
- 秋海棠
- 当归藤
- 山海螺
- 花叶九节木
- 小地柏
- 玉带海雕
- 狗脊贯众
- 小白花苏
- 直杆蓝桉叶
- 天浆壳
- 木麻黄种子
- 鳢鱼
- 瓶蕨
- 凤仙根
- 蜡瓣花
- 羽萼
- 假菠菜
- 鲱鱼
- 红果冬青根
- 椎连栎
- 淡味当药
- 花花草
- 铺地蜈蚣
- 宜梧叶
- 朱兰
- 炙甘草
- 玉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