蒺藜花
《中华本草》:蒺藜花
拼音注音
Jí Lí Huā
英文名
Flower of Puncturevine Caltrop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.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ribulus terrestris L.2.Tuibulus cistoides L.采收和储藏:5-8月采收,阴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1.蒺藜 一年生草本。茎通常由基部分枝,平卧地面,具棱条,长可达1m左右;全株被绢丝状柔毛。托叶披针形,形小而尖,长约3mm;叶为偶数羽状复叶,对生,一长一短;长叶长3-5cm;宽l.5-2cm,通常具6-8对小叶;短叶长1-2cm,具3-5对小叶;小叶对生,长圆形,长4-15mm,先端尖或钝,表面无毛或仅沿中脉有丝状毛,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丝状毛。花淡黄色,小型,整齐,单生于短叶的叶腋;花梗长4-10mm,有时达20mm;萼5,卵状披针形,渐尖,长约4mm,背面有毛,宿存;花瓣5,倒卵形,先端略呈截形,与萼片互生;雄蕊10,着生与花盘基部,基部有鳞片状腺体。子房5心皮。果实为离果,五角形或球形,由5个呈星状排列的果瓣组成,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,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。花期5-8月,果期6-9月。2.大花蒺藜 多年生草本。枝匍匐或上升,密被柔毛。叶对生,长2.5-4.5cm,有小叶4-7对;小叶近无柄或具短柄,纸质,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先端近圆形而急尖,基部偏斜;托叶对生,披针形或近镰刀状,长约6mm。花大,单生叶腋,直径约3cm,花梗约与叶等长;萼片披针形,长约8mm,外面被长柔毛;花瓣倒卵状长圆形,长约20mm;子房被淡黄色硬毛,花柱粗壮,长约2mm,柱头裂片小。分果片长8-12mm,有小瘤体和锐刺2-4条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荒丘、田边及田间。2.生于海滨砂滩或荒地上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。2.分布于海南、云南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和血。主白癜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3-5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衍义》:治白癜风。阴干为末,每服三、二钱,饭后以酒调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蒺藜花
拼音注音
Jí Lí Huā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花。
功能主治
《本草衍义》:"治白癜风。阴干为末,每服三、二钱,饭后以酒调服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唐古特青兰
- 白鹤灵芝
- 牛蒡
- 刺瓜米草
- 姜石
- 竹林消
- 蛇附子
- 艾纳香根
- 厚叶旋蒴苣苔
- 秀丽野海棠
- 雷公藤
- 宜昌楼梯草
- 僵蚕
- 杜鹃花果实
- 一匹草
- 干蕨鸡
- 大山芝麻
- 地涩涩
- 红血藤
- 漆大姑根
- 鱼鳖金星
- 秋海棠
- 当归藤
- 山海螺
- 花叶九节木
- 小地柏
- 玉带海雕
- 狗脊贯众
- 小白花苏
- 直杆蓝桉叶
- 天浆壳
- 木麻黄种子
- 鳢鱼
- 瓶蕨
- 凤仙根
- 蜡瓣花
- 羽萼
- 假菠菜
- 鲱鱼
- 红果冬青根
- 椎连栎
- 淡味当药
- 花花草
- 铺地蜈蚣
- 宜梧叶
- 朱兰
- 广枣
- 水泽兰
- 百药煎
- 炙甘草
- 玉簪
- 白龙穿彩
- 粗腿羊肚菜
- 小对叶草
- 小赤麻根
- 花叶矮沱沱
- 橘核
- 甘土
- 飞天蠄蟧
- 罗布麻
- 川木通
- 芦子
- 山豆根
- 葛菌
- 卷毛耳草
- 痰药
- 裂叶秋海棠
- 川鄂山茱萸
- 棕榈根
- 树扁竹
- 鹳骨
- 梅露
- 红子仔
- 竹兰草
- 还亮草
- 蚕豆荚壳
- 牛膝茎叶
- 小草
- 红郎伞
- 六蛾戏珠
- 新疆藁本
- 五眼果树皮
- 海龟胶
- 酱头
- 露兜竻蔃
- 龙须菜
- 棉子油
- 南天竹梗
- 雉
- 麦饭石
- 南方露珠草
- 泥胡菜
- 牛毛草
- 牛髓
- 脓见愁根
- 南沙参
- 牛舌头
- 马齿苋
- 钮子药
- 牛泷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