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桂油
《中国药典》:肉桂油
拼音注音
Ròu Guì Yóu
英文名
OLEUM CINNAMOMI
来源
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枝、叶经水蒸气蒸镏得到的挥发油。
形状
本品为黄色或黄棕色的澄清液体;有肉桂的特异香气,味甜、辛,露置空气中或存放日久,色渐变深,质渐浓稠。
本品在乙醇或冰醋酸中易溶。
相对密度应为1.055~1.070(附录ⅦA)。
折光率应为1.602~1.614(附录ⅦF)。
鉴别
取本品,冷却至0℃,加等容的硝酸振摇后,即析出结晶性沉淀。
含量程度
照气相色谱法(附录Ⅵ B)测定。
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聚乙二醇(PEG)-20M为固定相,涂布浓度为10%;柱温190℃。理论板数按桂皮醛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。
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桂皮醛对照品适量,精密称定,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,即得。
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约50mg,精密称定,置10ml量瓶中,加无水乙醇至刻度,摇匀,即得。
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3μl,注入气相色谱仪,测定,即得。
本品含桂皮醛(C9H8O)不得少于75.0%。
功能主治
驱风健胃。
用法用量
口服,一次0.02~0.2ml,一日0.06~0.6ml。
贮藏
遮光,密封,置阴凉处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肉桂油
拼音注音
Ròu Guì Yóu
别名
桂皮油(《中国药典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用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、枝、叶经蒸馏所得的芳香油。
形状
为黄色或黄棕色的澄明液体。有桂皮的特臭,味甜、辛。露置空气中,或存放日久,其色逐渐变深,质渐浓厚。微溶于水,能溶于相同体积的醇及冰醋酸中。
性味
①《纲目拾遗》:"性热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甜辛,性温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拾遗》:"功同肉桂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芳香健胃,驱风。外用:治风湿及皮肤瘙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冲,0.2~1分。外用:摩涂。
复方
治各种疟:灯草一茎,约长三、四寸,以水稍润,再以肉桂油涂之,贴背脊风府穴,下至肺俞止,外以绵纸条封之。须临发前一、二时为之,或先一日更妙,贴后,次日发疟更重,嗣后渐减。(《养素园传信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蕤仁
- 野兔毛
- 三股筋
- 三叶金锦香
- 酒饼叶根
- 齐墩果
- 瑞香根
- 肉豆蔻
- 蚺蛇胆
- 青箭杆草
- 三叶海棠
- 桦木皮
- 野山楂
- 十字苔草
- 乳花
- 轻粉
- 三铃子
- 青礞石
- 雀卵
- 青香藤
- 肉根还阳参
- 荛花
- 软丝藻
- 软枣子
- 三叶排草
- 三月泡
- 三棱马尾
- 三楞筋骨草
- 再生稻
- 青灰叶下珠
- 青葙花
- 青藤子
- 雀梅藤叶
- 栲栗
- 绒毛鸭脚木
- 蒙自赤杨
- 三棱
- 青箭
- 青脚莲
- 伤寒头
- 青蒜
- 厚朴
- 人参芦
- 马刀
- 雀榕叶
- 青琅玕
- 乌榄核
- 肉桂
- 青蒿子
- 三点金草
- 雀翘
- 伸筋草
- 鞘菝葜
- 蜻蜒兰
- 上山虎
- 青羊参
- 青鳞鱼
- 三叉凤尾蕨
- 人参
- 雀脑
- 丝点地梅
- 入地蜈蚣
- 三叶茶
- 丝瓜蒂
- 青蟹
- 接骨树皮
- 人乳汁
- 三加皮
- 三升米
- 三叶鬼针草
- 升药底
- 大一面锣
- 黑芝麻
- 还亮草
- 万寿菊
- 东风螺
- 榕须
- 雀榕根
- 丝带蕨
- 青葙
- 青蛙胆
- 青海鸢尾子
- 软蒺藜
- 三对节
- 黄蜀葵
- 三块瓦
- 铅霜
- 野猪皮
- 砂茴香子
- 尾叶越橘
- 芜菁子
- 镜面草
- 玉簪花
- 费菜
- 秤杆升麻
- 木本猪毛菜
- 脓见愁
- 虾须草
- 多花猕猴桃
- 马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