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威灵
《中华本草》:草威灵
拼音注音
Cǎo Wēi Línɡ
别名
威灵仙、小黑药、铁脚威灵、铜脚威灵、黑威灵、黑根、草灵仙、黑升麻、小黑根、威灵菊、黑根药、乌草根
英文名
Root of Veined Inula
出处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显脉旋覆花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nula nervosa Wal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显脉旋覆花 多年生草本,高20-70cm。根茎粗短,密生多数根;根肉质,暗褐色,粗1.5-3mm。茎直立,单生或少数簇生;全部被开展的、上部被极密的具疣状基部的黄褐以一筹莫展硬毛;上部或从中部起有细长分枝。叶互生;叶片椭圆形、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基部叶较小;下部和中部叶长5-10cm,宽2-3.5cm,下部渐狭成长柄,边缘从中部以上有浅或明显的锯齿,上部急狭,先端稍尖,两面有基部疣状的糙毛,但叶脉在下面具开展的长密毛,侧脉4对,几与下部叶缘平行;上部叶小,无柄。头状花序在枝端单生或少数排列成伞房状,径1.5-2.5cm,花序梗细长;总苞半球形,长6-8mm;总苞片4-5层,外层稍短,椭圆状披针形、被长糙毛,内层线状披针形,先端紫红色,具柔毛和缘毛;舌状花较总苞片2倍,舌片白色,长8-9mm,线状椭圆形;管状花花冠毛5-6.5mm,黄色,有尖卵圆三角形裂片;冠毛白色,后稍带黄色,均与管状花花冠等长。瘦果圆柱形,有细沟,长2-2.5mm,被绢毛。花期7-10月,果期9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地区杂木林下、草坡和湿润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根状茎短,不规则形,上有多数茎的痕迹,并着生许多棕色毛茸或者没有毛茸;下有10数条须根,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,长约10-20cm,直径1-3mm,常扭曲,具皱纹。易折断,断面有淡黄色的心(木质部),常从形成层处与皮部分离。味香略苦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湿;通经络;消积止痛。主风湿疼痛;脘腹冷痛;食积腹胀;噎膈;风湿脚气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治胸膈中冷寒气痛,开胃气,能治噎膈,寒湿伤筋骨,止湿脚气。烧酒煎服,祛脾风。2.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补气血,止汗。3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祛风湿,通经络,消积止痛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痛,胃痛,消化不良,骨鲠喉。4.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:利水除湿,止咳祛痰。治感冒,咳嗽,高热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草威灵
拼音注音
Cǎo Wēi Línɡ
别名
小黑药、葳灵仙(《滇南本草》),黑根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草灵仙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,铜脚葳灵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,黑威灵、铁脚威灵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黑升麻、小黑根(《云南经济植物》)。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显脉旋复花的根。秋季采挖,洗净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根茎短。茎圆柱形,淡红色至紫褐色,密生锈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叶片广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长5~6厘米,宽约2厘米,边缘有疏锯齿,两面密被锈色柔毛。头状花序单生于分枝顶端;花黄色。总苞片数列。瘦果有4~5棱,具刺状冠毛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疏林、路旁草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辛苦,性温。"
②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味辛甘,性温。"
功能主治
祛风寒,消积滞,通经络。治脘腹冷痛,食积腹胀,噎膈,胃痛,体虚多汗,感冒咳嗽,风湿脚气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胸膈中冷寒气痛,开胃气,能治噎膈,寒湿伤筋骨,止湿脚气。烧酒煎服,祛脾风。"
②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补气血,止汗。"
③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祛风湿,通经络,消积止痛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痛,胃痛,消化不良,骨鲠喉。"
④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:"利水除湿,止咳祛痰。治感冒,咳嗽,高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两;酒煎或炖肉。
复方
①治冷寒攻心,面寒背寒,肚腹冷疼,痞(块)坚硬(满腹膨胀):葳灵仙三钱,香白芷三钱,赤地榆四钱,杏叶防风五钱,吴萸二钱,茶匙草五钱,过山龙一钱(酒炒)。用好酒二斤煎,热服二杯,止痛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②治伤食,结滞胃中不消,日久面黄肌瘦,胸膈膨胀,肚大青筋,或时作泄,乍寒乍热,肢体酸困:葳灵仙三钱,砂糖三钱。点水酒服之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③治头晕盗汗:黑根二两。炖肉或煎蛋吃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④治背寒痛不可忍:葳灵仙三钱,夏枯草五分。煎汤冲烧酒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⑤治冷汗不止:黑根三两。蒸鸡蛋或瘦肉吃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⑥治脚湿气,脚边肿痛,经络痛,步履难行:葳灵仙三钱。点水酒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备注
本品在云南作威灵仙的代用品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苞南蛇藤
- 水飞蓟
- 老米酒树
- 虎杖叶
- 朴树皮
- 米碎木皮
- 薄叶黄芩
- 蝴蝶草根
- 火秧竻蕊
- 黄三七
- 榔榆皮
- 松树梢
- 四叶草
- 楮茎
- 穿心莲
- 杯苋
- 水鳖蕨
- 椰子浆
- 大细辛
- 光叶石楠
- 水榆
- 单花山竹子
- 猪毛七
- 红须须
- 黑面叶
- 藤商陆
- 假连翘叶
- 蜜蜡
- 对叶油麻叶
- 关东丁香
- 油柑根
- 天青地白
- 乌药
- 九牛力
- 野罂粟壳
- 石南实
- 四照花果
- 布荆
- 接骨草
- 圆柏
- 红花岩黄芪
- 球花马蓝
- 罗望子
- 高粱泡根
- 木瓜根
- 辣蓼
- 红头翁
- 短柄南蛇藤根
- 东北雷公藤
- 尖叶川黄瑞木
- 黄藁本
- 芒花
- 茶绒
- 枇杷花
- 岩泽兰
- 菜子七
- 丰花草
- 石韦
- 一点红
- 黄唇鱼鳃
- 红黑二丸
- 蝎子七
- 斩木橿子
- 树地瓜根
- 光叶海桐根
- 黄背草苗
- 胡麻仁
- 羊角桃
- 密穗砖子苗
- 大花素馨花
- 枸橘核
- 鲫鱼脑
- 梅花刺果
- 棣棠花
- 大半边旗
- 醋柳果
- 豹皮樟
- 灰凤梨
- 水松叶
- 水松枝叶
- 松叶防风花
- 灰绿水苎麻
- 毛鬼头伞
- 画眉草
- 骨把
- 美丽胡枝子
- 南天竹
- 西施舌
- 福参叶
- 车前子
- 尿桶弓
- 鼠标蛇
- 黄筒花
- 狗仔花
- 海蟹壳
- 透骨香
- 花荵
- 洋芋
- 母菊
- 油炸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