芋叶
《中华本草》:芋叶
拼音注音
Yù Yè
别名
芋荷、芋苗、青皮叶、独皮叶
英文名
Leaf of Dasheen
出处
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植物芽的叶片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心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芋,湿生草本。根茎卵形,常生多数小球茎,褐色,具纤毛。叶基生,2-3枚或更多,叶柄肉质,长20-90cm,绿色,基部呈鞘状;叶片卵状广椭圆形,长20-50cm,质厚,盾状着生,先端短而锐尖,基部耳形,耳片钝头,全缘,呈波状。花序柄常单生,短于叶柄;佛焰苞长短不一,一般为长20cm左右;管部绿色,长约4cm,粗2.2cm,长卵形;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约17cm,展开成舟状,边缘内郑,淡黄色至绿白色;肉穗花序长约10cm,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位于下部,长3-3.5cm,中性花序位于中部,长3-3.3cm,雄花序位于上部,长4-4.5cm,先端骤狭,附属器钻形,长约1cm。期期2-8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叶含类胡萝卜素(carotenoid),主要是β-胡萝卜素(β-carotene),少量α-胡萝卜素,还含脂类成分,有单半乳糖基二甘油酯(monogalactosyl diglyceride),二半乳糖基二甘油酯(digalactosyl diglycericde),磷脂酰胆碱(phosphatidylcholine),还含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。叶柄含蹄纹天竺素-3-葡萄糖甙(pelargonidin-3-glucoside),矢加菊素-3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glucoside)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平
归经
肺;心;脾经
功能主治
止泻;敛汗;消肿;解毒。主泄泻;自汗;盗汗;痈疽肿毒;黄水疮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汁涂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除烦止泻,疗妊孕心烦迷闷,胎动不安;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。2.《纲目》:汁,涂蜘蛛伤。3.《医林纂要》:敛自汗、盗汗。4.《本草求真》:治痘疮溃烂成疮。5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利水和脾,消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芋叶
拼音注音
Yù Yè
别名
芋荷(《医林纂要》),芋苗(《青囊杂纂》)。
出处
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,7~8月采取。
原形态
详"芋头"条。
性味
辛,凉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冷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辛,冷,无毒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止泻,敛汗,消肿毒。治泄泻,自汗,盗汗,痈疽肿毒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除烦止泻,疗妊孕心烦迷闷,胎动不安;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,及罯敷毒箭。"
②《纲目》:"汁,涂蜘蛛伤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敛自汗、盗汗。"
④《本草求真》:"治痘疮溃烂成疮。"
⑤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利水和脾,消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外用:捣敷或捣汁涂。
复方
①治黄水疮:芋苗晒干,烧存性研搽。(《青囊杂纂》)
②治蜂螫,蜘蛛咬伤:芋叶捣烂,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油木皮
- 干漆
- 羽裂星蕨
- 托腰散
- 多苞糙苏
- 喉痧药
- 石凉伞
- 缘毛鸟足兰
- 野苏麻
- 痰火草
- 鱼蓼
- 鷃
- 番石榴树皮
- 荷蒂
- 枫香树皮
- 鳞花草
- 香樟叶
- 茴香虫
- 黄荆沥
- 一颗针
- 水苦荬根
- 黄藤叶
- 刺盖草
- 泽藓
- 候风藤
- 毛黐头婆
- 岩葱
- 虾蟆肝
- 银耳
- 野樱桃根
- 羊角扭
- 秦岭耧斗菜
- 日照飘拂草
- 土丁桂
- 大苞寄生
- 榧螺
- 茵陈蒿
- 草菇
- 黄芽白菜
- 白花映山红
- 华中五味子
- 柴胡叶链荚豆
- 石南实
- 大叶藤
- 罗勒根
- 合树菌
- 马蹄根
- 老虎耳根
- 刺梨花
- 苹果叶
- 乳花
- 蕨
- 大石韦
- 芦子兰
- 甘紫菜
- 矩圆石韦
- 樟树子
- 隔山消
- 土附
- 野辣烟
- 莺
- 三加花
- 猴樟果
- 清风藤
- 淡竹叶
- 藕粉
- 野山蚂蟥
- 毛冬青叶
- 苘麻根
- 龟胶
- 覆盆子叶
- 桑根
- 鼠曲草
- 羽叶丁香
- 詹糖香
- 大花石上莲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土红苓
- 强威生草
- 苦壶卢
- 红马蹄草
- 丛毛榕
- 滴血根
- 毛茄
- 红三七
- 毛叶小寒药
- 番薯藤
- 赶山鞭
- 接骨木叶
- 白桦皮
- 鼻烟
- 水毛花根
- 麻蕡
- 珍珠菜
- 碎骨红
- 一朵云叶
- 棕叶狗尾草
- 合欢皮
- 枸橘
- 大串连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