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蹄甲
《中华本草》:牛蹄甲
拼音注音
Niú Tí Jiǎ
英文名
Ox hoof-nail, Water Buffalo marrow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蹄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.Bubalusbubalis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在宰牛场收集,洗净,烘干。
原形态
1.黄牛,体第1.5-2m,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。体格强壮结实,头大额广,鼻阔口大,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,基间皮肤硬而光滑,无毛,称为鼻镜。眼、耳都较大。头上有角1对,左右分开,角之长短、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,中空,内有骨质角髓。四肢匀称,4路,均有蹄甲,其后方2趾不着地,称悬蹄。尾较长,尾端具丛毛,毛色大部分为黄色,无杂毛掺混。2.角较长大面扁,上有很多任务发纹,颈短,腰腹隆凸。四肢较短,蹄较大。皮厚无汗腺,毛粗而短,体前部较密,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。体色大多灰黑色,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其性格温驯,生长较快。食植物性饲料。资源分布:1.全国各地均有饲养。2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,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。
化学成分
黄牛蹄甲主要成分是角蛋白(ceratin),为一种硬蛋白质,不溶于水、有机溶剂、稀酸及稀碱,亦不被胃蛋白酶、胰蛋白酶消化,仅溶于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硫化物溶液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定惊安神;敛疮。主癫痫;小儿夜啼;臁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烧灰研末,3-9g。外用:适量,烧灰油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烧灰服,治牛癎;和油涂臁疮;研末贴脐,止小儿夜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牛蹄甲
拼音注音
Niú Tí Jiǎ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蹄甲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烧灰服,治牛痫;和油涂臁疮;研末贴脐,止小儿夜啼。"
复方
①治臁胫烂疮:牛蹄甲烧灰,桐油和敷。(《海上方》)
②治玉茎生疮:牛蹄甲烧灰,油调敷之。(《奚囊备急方》)
③治损伤接骨:牛蹄甲一个,乳香、没药各一钱,为末,入甲内烧灰,以黄米粉糊和成膏,敷之。(《乾坤秘韫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方六道木
- 黄荆
- 两指剑
- 蛇胆
- 白头翁
- 强威生草
- 万丈深茎叶
- 紫金标
- 美味牛肝
- 吊竹梅
- 鹊豆
- 洋地黄
- 西瓜子壳
- 芒种花
- 周裂秋海棠
- 熊骨
- 松毛火绒草
- 虾蟆肝
- 朱砂七
- 酸叶胶藤
- 铁栏杆
- 水蛭
- 白芍
- 地星
- 朱砂菌
- 倒提壶
- 白鹤藤
- 山郎木叶
- 野鸡草
- 满天星
- 青丝线
- 豹子眼睛果
- 矮叶书带蕨
- 蝙蝠
- 土色牛肝菌
- 茱苓草
- 水边指甲花
- 龙州线蕨
- 血竭
- 阳桃
- 米饭花果
- 薄叶卷柏
- 驴肾
- 向日葵壳
- 鸡脑
- 湖北麦冬
- 尖叶唐松草
- 鹿骨
- 爆仗竹
- 鹿胆
- 鹿肾
- 牛角瓜
- 大白顶草
- 甘菊
- 虎咬癀
- 乌脚枪
- 弹刀子菜
- 通天蜡烛
- 铁棒锤茎叶
- 山橘
- 乳源木莲果
- 烟管蓟
- 西藏水黄连
- 红背酸藤
- 粗叶木叶
- 乌桕木根皮
- 小叶眼树莲
- 黄鲴鱼
- 车前草
- 牛筋刺寄生
- 赤雹
- 榕树皮
- 大避债蛾
- 胖儿草
- 藤本夜关门
- 草藤乌
- 鹿胎
- 胡颓子叶
- 两面针
- 芒叶小米草
- 三匹叶
- 苜蓿
- 韭根
- 黄背草苗
- 鸡爪簕
- 双色龙胆
- 粽巴叶
- 通花花
- 葫芦茶
- 枳壳
- 牛蒡茎叶
- 贵州远志
- 鸡冠苗
- 疣果冷水花
- 珍珠风
- 蜂胶
- 木槿根
- 中华胡枝子
- 回心草
- 樱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