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角凤尾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铁角凤尾草
拼音注音
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
别名
石林珠、瓜子莲、猪宗七、猪鬃七、篦子草、蜈蚣草、石间生、对月草、洞里仙、石蜈蚣、石壁连、一扫光、猪毛七、铁线蕨、蜈蚣赶蛇、蕨萁
英文名
Herb of Common Maidenhair Spleenwort
出处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铁角蕨科植物铁角蕨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plenium trichomanes 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3-35cm。根茎短,密被粗筛孔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3-10cm,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;一次羽状复叶,线状披针形,长10-25cm,宽约1.2-1.5cm,两端稍渐狭;羽片疏生,20对左右,有极短小柄,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长5-6mm,先端钝形,前缘有细齿,基部广楔形;叶稍呈草质,表面浓绿色。孢子囊群线形,每羽片上有6-8枚,与中脉略成斜交,囊群盖同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2400m的密林下、山谷石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长约20cm。根茎短,被有多数黑褐色鳞片,下部丛生极纤细的须根。叶簇生;叶柄与叶轴呈细长扁圆柱形,直径约1mm,栗褐色而为光泽,有纵沟,上面两侧常可见全缘的膜质狭翅,质脆,易折断,断面常中空;叶片条状披针形,长约15cm,小羽片黄棕色,多已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开后呈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两侧边缘有小钝齿,背面可见孢子囊群。气无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含C24-C31及C33的正烷烃和三萜类化合物:22(29)-何帕烯[22(29)-hopene]。又含黄酮类成分:山柰酚-3,7-二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,7-dirhamnoside),山柰酚-3-O-α-L-鼠李糖-7-O-α-L-阿拉伯糖甙(kaempferol-3-O-α-L-rhamnoside-7-O-α-L-arabinoside),山柰酚-3-O-α-L-阿拉伯糖-7-O-α-L-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-O-α-L-arabinoside-7-O-α-L-rhamnoside),芸香甙(urtin)。还含酚酸化合物:儿茶酚(catechol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焦性没食子酚(pyrogallol)。
药理作用
叶含粘液质。作用参见猪鬃草条。
性味
淡;平;凉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;调经止血。主小儿高热惊风;肾炎水肿;食积腹泻;痢疾;咳嗽;咯血;月经不调;白带;疮疖肿毒;毒蛇咬伤;水火烫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红白痢,连根叶酒煎服。2.《峨嵋药植》:治跌打损伤及腰痛,浸酒服。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外用止血,治火伤。4.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治疔疮热疖,捣烂敷。5.《陕西中草药》:利水,通淋,补肾,调经。治小便淋涩,月经不调,白带,遗精,阴虚盗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铁角凤尾草
拼音注音
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
别名
石林珠、金星草、止血草、洞里仙、鸡毛草、石蜈蚣、乌骨草、鹿仙草
来源
蕨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.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淡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调经止血,收敛止带。用于小儿高热,白带,月经不调;外用治烧烫伤,外伤出血,疔疮肿毒,毒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铁角凤尾草
拼音注音
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
别名
石林珠(《峨嵋药植》),瓜子莲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猪宗七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铁角蕨科植物铁角蕨的带根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3~35厘米。根茎短,密被粗筛孔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3~10厘米,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;一次羽状复叶,线状披针形,长10~25厘米,宽约1.2~1.5厘米,两端稍渐狭;羽片疏生,20对左右,有极短小柄,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长5~6毫米,先端钝形,前缘有细齿,基部广楔形;叶稍呈草质,表面浓绿色。孢子囊群线形,每羽片上有6~8枚,与中脉略成斜交,囊群盖同形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沟中石上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台湾、河南、陕西、山西等地。
药理作用
叶含粘液质。作用参见"猪鬃草"条。
性味
《陕西中草药》:"味淡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渗湿,止血,散瘀。治痢疾,淋病,白带,月经不调,疮疖疔毒,跌打腰痛。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治红白痢,连根叶酒煎服。"
②《峨嵋药植》:"治跌打损伤及腰痛,浸酒服。"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外用止血,治火伤。"
④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治疔疮热疖,捣烂敷。"
⑤《陕西中草药》:"利水,通淋,补肾,调经。治小便淋涩,月经不调,白带,遗精,阴虚盗汗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4钱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雁肪
- 棱叶韭
- 皱叶变豆菜
- 豆蔻壳
- 肉桂
- 食茱萸
- 蚺蛇膏
- 退血草
- 通泉草
- 麝肉
- 人参娃儿藤
- 透骨草
- 铁棒锤
- 铁锈
- 铜钱麻黄
- 石蕊
- 关白附
- 箬叶
- 破骨风
- 铁树果
- 蛇目菊
- 辟汗草
- 醍醐
- 铁浆
- 铁线透骨草
- 飘拂草
- 赛繁缕
- 河蚌
- 血余炭
- 羊屎木
- 小羊桃
- 罗布麻
- 艾麻草
- 篱天剑
- 庵闾
- 水金凤茎叶
- 宁油麻藤
- 野杜仲
- 红叶藤
- 飞蛾七
- 多脉鹅耳枥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岩檀香
- 大苦草
- 烟管蓟
- 接骨丹
- 小千金
- 肿节风
- 望江南
- 乌药叶
- 腊梅
- 蛤蜊
- 乌鱼蛋
- 毛莲蒿
- 三朵云
- 白头翁
- 细葛缕子
- 蜈蚣萍
- 紫青藤根
- 海星
- 细叶藤柑
- 白藤
- 朴树
- 九子不离母
- 毛贯众
- 干冬菜
- 小婆婆纳
- 白背三七茎叶
- 匙叶五加
- 云南柴桂
- 糯米泔
- 血苋
- 小叶鼠李
- 滑石
- 山陀螺
- 光板猫叶草
- 金钗
- 龟血
- 水豆瓣
- 牛金子
- 子楝树叶
- 鸡肠
- 豆列当
- 白龙穿彩
- 腐卑
- 假蒟叶
- 纤花千金藤
- 菵米
- 角盘兰
- 蒲葵根
- 水葫芦七
- 定草根
- 金丝带
- 山郎木根
- 两色瓦韦
- 短瓣花
- 韭根
- 南天竹梗
- 金钮扣
- 小黑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