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叶爱楠
《中华本草》:小叶爱楠
拼音注音
Xiǎo Yè ài Nán
别名
树萝卜、石矮陀、石不生、岩包、猴子板凳、猴子瘿袋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白花树萝卜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gapetes mannii hemsl.[A·yun-nanensis Franch」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附生灌木,高30-60cm。根通常呈纺锤状块根。枝条细长,灰褐色,幼枝被微柔毛。单叶互生;有短柄;叶片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或匙形,长1.3-2.5cm,宽0.5-1.1cm,先端圆形,微凹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外卷,表面光亮绿色,背面干后淡绿色或淡黄色。花单生或双生于叶腋,下垂;花萼小,有柔毛,5裂,裂片锐尖,三角形;花冠圆筒形,白色或淡绿白色,裂片小,三角形,先端钝;雄蕊IO,花丝有柔毛,花药上部延伸成2个喙,喙长3mm,背面有直立的短距;子房下位,花柱长1.5cm,柱头截形。果圆球形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海拔(400-)2100-3600m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淡;性凉
归经
心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祛瘀。主黄疸型肝炎,水肿,风湿痹痛;胃院疼痛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~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未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小叶爱楠
拼音注音
Xiǎo Yè ài Nán
别名
树萝卜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杜鹃花科植物小叶爱楠的块根。全年可采,切片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附生灌木,高约1米。具串珠状的纺锤块根。多分枝,嫩枝具黑褐色柔毛。叶互生,革质,卵形,长约1.5厘米,宽1厘米,先端具短突尖,边缘有不明显的锯齿。花腋生;萼管球状,裂片5,宿存;花冠白色,裂片5;雄蕊10,花丝短,药室上部延伸成2个长喙,顶裂,后部有距。浆果球形。
生境分布
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,分布云南。
性味
淡,凉。
功能主治
舒肝,祛风利湿,散瘀消肿。治黄疸型肝炎,月经不调,风湿骨痛,腰膝痹痛,小儿惊风,麻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肝炎:树萝卜、三丫苦。水煎服。
②治骨折,跌打伤肿,无名肿毒:鲜树萝卜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驴蹄
- 大发表
- 装饰卷柏
- 甘草头
- 鼠牙半支
- 铁力木
- 锅铲叶
- 黎辣根
- 鹊豆
- 刮筋板
- 黄精
- 茅草箭
- 黑沙蒿子
- 金边兔耳
- 莲须
- 罐子草
- 弓果藤
- 刚竹
- 橘红珠
- 假荔枝根
- 功劳木
- 蛤蜊
- 紫背金盘草
- 大田基黄
- 大头艾纳香
- 密穗砖子苗
- 蝴蝶花
- 猪肾
- 黄花鸢尾
- 接骨仙桃
- 川山橙果
- 艾麻草
- 榆树
- 牛靥
- 紫贝
- 猴骨
- 舞草
- 豹骨
- 米油
- 罗勒
- 蛞蝓
- 樗鸡
- 狸肉
- 薤叶
- 蒌叶
- 茯苓皮
- 蒲蒻
- 泽芹
- 窃衣
- 甘菊
- 地蚕
- 雷蘑
- 高粱火焰苞
- 儿茶
- 一窝鸡
- 乌桕
- 火棘
- 蜗牛
- 秃鹫
- 三七
- 刺楸
- 木槿
- 石米
- 萝藦
- 大枣
- 牡蒿
- 白刺
- 孜然
- 甘土
- 地筋
- 母草
- 茅栗
- 芥子
- 干漆
- 刺瓜
- 奇蒿
- 螺蛳
- 乌蛇
- 菰根
- 骨螺
- 乌龟
- 鸡脑
- 橘络
- 狐心
- 驴头
- 木瓜
- 十八症
- 鮠鱼
- 苦蒿
- 葛根
- 文蛤
- 葛枣
- 狐肉
- 蕨萁
- 皋芦
- 梅叶
- 葛花
- 腊梅
- 胆木
- 厚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