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膏菜根
《*辞典》:茅膏菜根
拼音注音
Máo Gāo Cài Gēn
别名
落地珍珠、铁秤锤、土地子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一粒金丹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,陈伤子(《杭州药植志》),山砒霜、泥里珠、寸金黄、一滴金丹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铁钮子(《贵州草药》),地下明珠(湖南省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),地下珍珠、内宝珠(《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江西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茅膏菜科植物茅膏菜的块根。夏、秋季挖取,贮存沙土内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甘涩,平,有毒。
①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平,味甘,有毒。"
②《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涩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筋骨疼痛,腰痛,偏头痛,疟疾,翳障,跌打损伤。
①《浙扛民间常用草药》:"清热利湿。"
②《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祛风除湿,行血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局部发泡。内服:作散剂,每服3分。
复方
①治筋骨冷痛,腰痛,偏头痛,跌打伤痛:地下明珠球根一至四粒,压碎捻成丸,放在一张膏药或胶布中心,贴痛处,一昼夜后,贴药处有灼热感时,即揭去,皮肤所出现水泡,用针挑破,放出黄水,外敷纱布保护,或敷消炎软膏,至结口为止。(《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②治疟疾:茅膏菜根压碎,加膏药上,贴脊椎骨第二节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③治瘰疬:先用小针当疬顶刺入疬之中心部为止,出针后,用茅膏菜鲜根一粒,压扁,放针孔处,外用膏药盖贴,一、二日换一次,贴后稍有脓出,疬块渐消散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④治眼上星:茅膏菜根;压碎,加膏药上,贴太阳穴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⑤治跌打损伤:茅膏菜根研末,每次三分。用酒吞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⑥治疥疮:茅膏菜干燥块根,研细,调猪油,配成5%油膏外涂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【临床应用】用于止痛
用茅膏菜根局部贴敷试治关节炎2例,脊椎骨突出引起的疼痛5例,均收到止痛消肿的效果。方法:取1x1方寸胶布1块,将茅膏菜根(用1~2粒)挤碎放在胶布中央,贴敷痛点;24小时后除去敷药,可见局部皮肤呈紫黑色并出现小水泡,再取胶布1块敷贴于上,可使水泡自行吸收,3~5日后即结痂而愈。如疗效不显可在疼痛处重复用药2~5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貉肉
- 牡蛎
- 莽草
- 毛杨梅根皮
- 木莲果
- 迷迭香
- 美汉草
- 棉花杜仲
- 木天蓼子
- 木棉
- 大香附子
- 棉花藤
- 梅花刺果
- 蛮刀背
- 马兰
- 小果倒地铃
- 肉苁蓉
- 木本胡枝子叶
- 茅栗
- 熏衣草
- 毛稔
- 猫胞衣
- 小白撑
- 毛木树
- 岩石羊
- 木半夏叶
- 南丹参
- 淡豆豉
- 蔓胡颓子根
- 树茭瓜
- 黄秋葵叶
- 毛轴牙蕨
- 埋博树
- 黑血藤
- 高梁泡叶
- 绵毛金腰
- 毛茄
- 猫耳朵草
- 满山红根
- 面筋
- 毛叶石楠
- 猫毛草
- 棉花壳
- 牡荆子
- 鸡肠狼毒
- 水蛭
- 绵毛娃儿藤
- 米碎木皮
- 蜢臂兰
- 猫腿姑
- 木芙蓉根
- 马桑树皮
- 马交儿
- 毛贯众
- 面根藤
- 芒种花
- 羚羊肉
- 蔓乌头
- 马桑
- 棉籽
- 美舌藻
- 梅花刺根
- 毛枝鱼藤
- 木黄连
- 毛木树皮
- 木菠萝
- 茯神木
- 广布柳叶菜
- 毛柴胡
- 吊吊果
- 木半夏
- 茅瓜叶
- 毛女贞
- 马兜铃
- 大尾摇
- 梅核仁
- 毛稔根
- 毛葡萄
- 木蜡树根
- 毛叶天胡荽
- 糜穰
- 毛笋
- 蜜蜂子
- 帽辫七
- 美登木
- 蜜桶花
- 母丁香
- 水茄冬
- 母草
- 蔓荆子叶
- 兰花参
- 毛蕊老鹳草
- 蔓赤车
- 牡蛎肉
- 木半夏果实
- 毛蕨根
- 墨汁鬼伞
- 绵藤
- 星状风毛菊
- 蔓胡颓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