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杜仲
《中华本草》:山杜仲
拼音注音
Shān Dù Zhònɡ
别名
飞天驳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疏花杜仲的根及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.采收和储藏:冬季采收,切片、晒干。
原形态
疏花杜仲 常绿灌木,植株高达5m。小枝四棱形,树皮及叶折断有丝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3-5mm;叶片薄革质,有光泽,卵状椭圆形或窄椭圆形至卵形,长5-10cm,宽2-5cm,先端渐尖,边缘有栈锯齿或近全缘,基部阔楔形。聚伞花序腋生,有花5-9朵,总花梗长2-5cm,分枝及花梗长约1cm,花5数,紫红色或淡红色,径约lcm;雄蕊无花丝,雌蕊无花柱。蒴果紫红色,倒锥形,先端截平,分裂。种子红褐色,具红色假种皮。花期4-6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深厚、疏松而肥沃的砂质壤土种植为宜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扦插繁殖。种子繁殖:秋季果熟时采收,晒干,除去果皮杂质,秋播随采随播,春播于3月,开沟条播,沟距25cm,沟深2cm,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,覆上浇水保湿。当苗高35cm左右即可按行株距300cm×250cm开穴,施足基肥,每穴栽1株。扦插繁殖:于春季剪取未萌芽的2年生枝条,截成长25cm插于苗床上育苗。育苗1年后移苗定植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杂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甘;辛;微温
归经
肝;肾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湿;强筋骨;活血解毒;利水。主风湿痹痛;腰膝酸软;跌打骨折;疮疡肿毒;慢性肝炎;慢性肾炎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2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;或浸酒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杜仲
别名
飞天驳、土杜仲[广东]、木杜仲[广西]
来源
卫矛科卫矛属植物疏花卫矛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.,以根皮和树皮入药。全年可采,分别晒干或研末。
性味
淡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强筋骨。用于风湿骨痛,腰膝酸痛,跌打疼痛。
用法用量
3~6钱,水煎或泡酒服,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蛇竻根
- 福参
- 多花野牡丹
- 奶浆木
- 莺
- 草鞋青
- 牛嗓管树根
- 小药木
- 山稔叶
- 胡颓子叶
- 水柏枝
- 水苦荬根
- 大块瓦
- 水杨梅根
- 土附
- 凤尾茶
- 海蛇
- 木姜子叶
- 大叶蛇泡簕
- 伽蓝菜
- 桂花枝
- 山艾叶
- 肉珊瑚
- 海茜
- 柠檬桉树脂
- 山桐子
- 山橿
- 木蝴蝶树皮
- 红苕母子
- 柳叶卫矛
- 紫薇根
- 浮尸草
- 山杨柳
- 水凤仙
- 黄鹌菜
- 白辣蓼
- 白铃子
- 葱花
- 柠条根
- 胡麻花
- 杨梅树
- 红藤蓼
- 红酸七
- 大果琉璃草
- 川素馨
- 律草
- 大理菊
- 桑鳸
- 革叶蓼
- 柠条
- 南烛叶
- 山慈姑花
- 山橘
- 大红菇
- 水八角
- 滨海前胡
- 木荷叶
- 瓜馥木
- 白猪鼻孔
- 宁油麻藤
- 观音苋根
- 白花果
- 莲须
- 母猪草
- 宁波溲疏
- 山楂核
- 水冬瓜根
- 佛肚花
- 牛喉咙
- 海胆
- 柿根
- 树火麻
- 山珊瑚
- 山稗子根
- 胡桃根
- 瓜子金
- 女娄菜根
- 桑沥
- 亚香棒虫草
- 紫杉
- 拦路虎
- 大昏头鸡
- 假鹰爪根
- 白马鬃铃花
- 杉寄生叶
- 枫树
- 柳叶
- 柿蒂
- 大狼毒
- 兰石草
- 柏树
- 茶条槭
- 大狼把草
- 大芒萁
- 香石藤叶
- 延胡索
- 蛤叶薯
- 凤尾草
- 大九节铃
- 奶汁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