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芭蕉子
《*辞典》:山芭蕉子
拼音注音
Shān Bā Jiāo Zǐ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种子。果实成熟时,采收种子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粗壮草本。茎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单叶7~9片,螺旋状排列,叶柄具深槽,下部具叶鞘;,叶片长椭圆形,长1~2米,宽20~40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稍圆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,薄被白色粉末,主脉特别隆起,有羽状平行脉。穗状花序下垂;花单性,苞片大,佛焰花苞紫红色,卵状披针形,长10~20厘米,覆船状,脱落;在花束上部为雄花,下部为雌花;萼与花瓣一部分合成管状,成长后一边纵裂至基部,浅黄白色,长3~4厘米;花冠多为唇形,花瓣矩圆形,长不及萼之半;雄蕊6,1枚退化;雌蕊1,花柱线形,柱头圆形。浆果肉质,微弯曲,有微棱,长8~10厘米,直径2~2.5厘米,熟时浅黄色。种子黑色,略圆形。花期3~8月。果期7~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谷、溪边、低丘陵、斜坡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苦辛,凉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破瘀血,通大便。治跌打骨折而致大便秘结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2钱。
注意
无瘀血者忌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山芭蕉子
拼音注音
Shān Bā Jiāo Zǐ
英文名
Seed of Balbis Banana
出处
出自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a balbisiana Colla采收和储藏:种后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野蕉,大型粗壮草本,高约6m。叶柄长约75cm,叶翼张开约2cm,但幼时常闭合;叶片卵状长圆形,长约3m,宽约90cm,基部耳形,两侧不对称,叶面绿色,微被蜡粉。花序长2.5m,雌花的苞片陪落,中性花及雄花的苞片宿存,苞片卵形至披针形,外面暗紫红色,被白粉,内面紫红色,开放后反卷;合生花被片具条纹,外面淡紫白色,内面淡紫色;离生花被片乳白色,透明,倒卵形,基部圆形,先端内凹,在凹陷处有一小尖头。果丛共8段,每段有果2列,15-16个。浆果倒卵形,长约13cm,直径4cm,灰绿色,棱色明显,先端刷缩成一具棱角、长约2cm的柱状体,基部渐狭成长2.5cm的柄,果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扁球形,褐色,具疣。花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地山谷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-1-二十八烷醇-22-酮(n-octacosan-1-ol-22-one),25-甲基-1(2),7-胆甾二烯-3-酮-5α-醇[25-(2),7-eien=-3-on-5α-ol],野蕉素(musabalbisiane)A、B、C.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;小毒
归经
大肠;肾经
功能主治
破瘀血;通大便。主跌打骨折;大便秘结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4-6g。
注意
无瘀血者忌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女贞
- 催产草
- 山羊耳
- 芦荟叶
- 火焰草
- 火秧竻叶
- 萝卜防己
- 山慈菇叶
- 沙果
- 山甘草根
- 米团花
- 喜鹊肉
- 山地豆
- 龙鳞草
- 薅田藨
- 青箭
- 山胡椒叶
- 老枪谷根
- 鲎胆
- 红花锦鸡儿
- 石荠宁
- 夏丸
- 小乌泡根
- 娑罗子
- 泽珍珠菜
- 虎图辣
- 桑蠹虫
- 白鬼笔
- 四孢蘑菇
- 草原老鹳草
- 山橿根
- 裸柱菊
- 拐棍竹
- 红紫珠
- 槐米
- 绿豆衣
- 山扁豆子
- 慕荷
- 大麻叶佩兰
- 裂序楼梯草
- 马鞭草
- 山苍子叶
- 海非菜籽
- 箭杆杨
- 小果卫矛
- 红果冬青根
- 行夜
- 火焰兰
- 水田碎米荠
- 田葱
- 大花细辛
- 大金香炉
- 商陆叶
- 西伯利亚青兰
- 楮头红
- 红刺藤
- 大金发藓
- 续断
- 榅桲
- 川白苞芹
- 毛八角枫
- 包谷火焰包
- 大头狗
- 禾叶风毛菊
- 獐耳细辛
- 毛稔根
- 凤尾猪鬃草
- 天葵子
- 大蝎子草
- 帕梯果
- 小贯众
- 小乌泡
- 小儿腹痛草
- 杏叶
- 菩提树皮
- 莲房
- 假蒟
- 山甘草
- 炮弹果
- 漆姑草
- 象皮
- 肾炎草
- 苏木
- 兰石草果
- 大麦泡
- 黄杞
- 西南槐树
- 云杉球果
- 烟草
- 茅瓜叶
- 穗花杉叶
- 色赤杨
- 生姜汁
- 睡菜
- 涩草
- 九管血
- 小团叶根
- 蓝花龙胆
- 茄子
- 杏树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