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茄花
《中华本草》:黄茄花
拼音注音
Huánɡ Qié Huā
别名
野棉花。
英文名
Abelmoschus crinitus Wall
出处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长毛黄葵Abelmoschus crinitus Wall.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belnioschuscrinitusWall.[Hibiscuscrinitus(Wall)G.Don;HcancellatusRoxb.]采收和储藏:7-9月采收,阴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长毛黄葵 多年生草本,高0.5-2m。全株被黄色长硬毛,毛长5-6mm。叶互生;叶柄长4-12cm,密被黄色长硬毛;托叶线形,长1.5-3cm,密被黄色长硬毛;茎下部的叶圆形,直径约9cm,具5浅裂;茎中部的叶心形,具粗齿;茎上部的叶箭形,长6-14cm;两面均密被长硬毛,沿脉上疏被长刚毛或星状长刚毛。花顶生或腋生,3-9朵花排列成总状花序,花梗长1-1.5cm,密被黄色长硬毛;小苞片15-20,线形,长2-3.5cm,宽1-2mm,密被黄色长硬毛;萼佛焰苞状,较长于小苞片,密被黄色长硬毛;花黄色,直径约13cm,花瓣长5-8cm;雄蕊花柱长约2cm;花柱分枝5,柱头扁平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约3cm,长3-4cm,密被黄色长硬毛,种子多数,肾形,具乳突状脉纹。花期5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300m的草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淡;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解毒敛疮。主烧烫伤;皮肤红热灼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以麻油泡半月,涂伤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茄花
拼音注音
Huánɡ Qié Huā
别名
格纹叶木槿、野棉花
来源
锦葵科黄茄花Hibiscus cancellatus Roxb.,以根、花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。
性味
淡,平。
功能主治
补脾,化痞,通经,消食。
根:主治胸腹胀满,消化不良。
花:主治烫火伤,皮肤红热灼痛等症。
用法用量
根3~5钱,水煎服。花用麻油泡半月,涂伤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黄茄花
拼音注音
Huánɡ Qié Huā
别名
野棉花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格纹叶木槿的花。7~9月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30~70厘米,全株密被黄色刚毛及星状毛。根肥厚,纺锤形。单叶互生;阔卵形至阔心脏形,茎上部叶有时呈箭头状,长10~15厘米,边缘具齿;托叶线形。花少数生于枝顶,总状或单生;副萼线状,10~15枚,内弯,有硬粗毛:花萼5,被硬毛;花瓣5,基部联合,黄色,中央呈紫色,长椭圆形;雄蕊多数;柱头5,紫红色。蒴果卵圆形,有沟。种子肾形。花期7~9月。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温暖干燥河谷地区的溪沟边及土壤肥厚的荒草坡上。分布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淡,平。
功能主治
治汤火伤,皮肤红热灼痛。用麻油泡半月,涂伤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茅草箭
- 扁豆藤
- 铁蕨鸡
- 苦壶卢子
- 千叶独活根
- 野杜仲果
- 豇豆壳
- 鸡蛋七
- 黑阳参
- 番石榴根
- 野辣子
- 红牛皮菜
- 甜根子草
- 太白参
- 南苜蓿
- 有瓜石斛
- 光慈姑
- 羊哀
- 黄瓜子
- 地肤子
- 小血藤叶
- 豪猪千
- 岩松鼠骨
- 云南五味子根
- 小白撑
- 桑椹
- 笔仔草
- 楸木果
- 驴脂
- 毒箭羊角拗
- 七叶仔
- 羊蹄甲
- 黄杞皮
- 牛白藤
- 夜合花
- 牛蒡茎叶
- 白绿叶
- 狗牙根
- 白藨
- 地乌
- 毛叶兔耳风
- 乌豆根
- 六月寒
- 荜茇
- 海金沙根
- 蓝花子
- 大草蔻
- 蓝叶棵
- 桃叶蓼
- 硬飘拂草
- 草牡丹
- 接骨丹
- 鸡脑
- 土一枝蒿
- 鱼油
- 野蘑菇
- 梧桐
- 鱼尾葵叶
- 红花绿绒蒿
- 北鱼黄草
- 栓皮栎
- 岩豆根
- 华东瓶蕨
- 马铃根
- 鸡蛋参
- 鄂西天胡荽
- 臭黄荆根
- 黄荆
- 假刺藤
- 香叶天竹葵
- 鳙鱼头
- 油茶
- 空心莲子草
- 阴蚼
- 满天星
- 化血胆
- 水禾麻
- 石南实
- 鸦片
- 大金发藓
- 露兜簕
- 柚花
- 大剑叶木
- 扇叶人字果
- 青鱼胆
- 蓝花棘豆
- 野薴麻
- 雪猪肉
- 大黄茎
- 白菊花根
- 马雹儿
- 猴骨
- 野香橼花
- 罂粟
- 赤腹松鼠
- 扁秆藨草
- 向日葵茎髓
- 岩梭
- 九节风
- 月见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