貉肉
《中华本草》:貉肉
拼音注音
Mò Ròu
别名
貉、狸
英文名
Racoon dog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;1.《本草衍义》:貉,形如小狐,毛黄褐色。2.《纲目》:貉,生山野间。头锐鼻尖,斑色,其毛深厚温滑,可为裘服。曰伏夜出,捕食虫物,出则HUAN随之,其性好睡,人或蓄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犬科动物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ray
原形态
貉,外形似狐狸,体形较小。体长50-60cm,重4-6kg。吻短耳小且圆,面部两侧具长毛,向外突出。身体肥胖,四肢粗短。尾粗短。身毛及尾毛长而蓬松,其冬毛长可达8cm,底绒尤为丰盛。吻部两侧连同眼周围的毛为黑褐色,形成“八”字形黑纹。身背部黑内褐色,体侧色浅,腹部为浅黄棕色,四肢下部黑褐色或棕褐色。趾行性,以趾着地。前足5趾,第1趾较短而位置较高,故不着地;后足具4趾,缺第1趾,前足均具发达的趾垫及趾间垫,爪短粗。尾末端为黑褐色。貉的毛色与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部分山地。穴居。洞穴多为露天,昼伏夜出,杂食性, 以小动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捕杀后,取其肉水洗后,鲜用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滋补强壮;健脾消疳。主虚劳;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。2.《医林篡要》:杀虫治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貉肉
拼音注音
Hé Ròu
别名
貉
来源
食肉目犬科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ray,以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。
功能主治
滋补强壮。主治妇女虚痨。
用法用量
貉肉煮熟吃,不限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貉肉
拼音注音
Hé Ròu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犬科动物貉的肉。
原形态
貉(《诗经》),又名:金毛獾(《医林纂要》),狸。
形体似狐,但体小而粗。身长50~65厘米,尾长约25厘米,体重4~6公斤。吻及耳均短,两颊部有蓬松的淡色长毛。四肢短。尾短而蓬松。头部面颊两侧有明显的"八"字形黑纹,吻部灰棕色。背棕灰色,略带橘黄色,中央杂有黑色,从头到尾有不显着的黑色纵纹;体侧灰黄或棕黄色;腹毛色淡;四肢浅黑或咖啡色;尾下面色淡。
栖于河谷、草原、河流附近树林中,穴居。日伏夜出,行动不快,能攀登树木。食性很杂,主要为鱼、鼠类,亦食虾、蟹、蛙,以及果类、谷类等植物性食物。
生境分布
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图经》:"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杀虫治疳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牡蛎
- 莽草
- 毛杨梅根皮
- 木莲果
- 迷迭香
- 美汉草
- 棉花杜仲
- 木天蓼子
- 木棉
- 大香附子
- 棉花藤
- 梅花刺果
- 蛮刀背
- 马兰
- 小果倒地铃
- 肉苁蓉
- 木本胡枝子叶
- 茅栗
- 熏衣草
- 毛稔
- 猫胞衣
- 小白撑
- 毛木树
- 岩石羊
- 木半夏叶
- 南丹参
- 淡豆豉
- 蔓胡颓子根
- 树茭瓜
- 黄秋葵叶
- 毛轴牙蕨
- 埋博树
- 黑血藤
- 高梁泡叶
- 绵毛金腰
- 毛茄
- 猫耳朵草
- 满山红根
- 面筋
- 毛叶石楠
- 猫毛草
- 棉花壳
- 牡荆子
- 鸡肠狼毒
- 水蛭
- 绵毛娃儿藤
- 米碎木皮
- 蜢臂兰
- 猫腿姑
- 木芙蓉根
- 马桑树皮
- 马交儿
- 毛贯众
- 面根藤
- 芒种花
- 羚羊肉
- 蔓乌头
- 马桑
- 棉籽
- 美舌藻
- 梅花刺根
- 毛枝鱼藤
- 木黄连
- 毛木树皮
- 木菠萝
- 茯神木
- 广布柳叶菜
- 毛柴胡
- 吊吊果
- 木半夏
- 茅瓜叶
- 毛女贞
- 马兜铃
- 大尾摇
- 梅核仁
- 毛稔根
- 毛葡萄
- 木蜡树根
- 毛叶天胡荽
- 糜穰
- 毛笋
- 蜜蜂子
- 帽辫七
- 美登木
- 蜜桶花
- 母丁香
- 水茄冬
- 母草
- 蔓荆子叶
- 兰花参
- 毛蕊老鹳草
- 蔓赤车
- 牡蛎肉
- 木半夏果实
- 毛蕨根
- 墨汁鬼伞
- 绵藤
- 星状风毛菊
- 蔓胡颓子
- 美丽鳞毛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