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叶草乌
《中华本草》:细叶草乌
拼音注音
Xì Yè Cǎo Wū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伏毛直序头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onitum richardsonianum Lauener var.pseudosessiliflorum (Lauener)W.T.Wang[A.richardsonianum Lauener var.crispulum W. T. Wang]采收和储藏:9-10月挖取块根,除去茎叶,洗净,节片,晒干。
原形态
伏毛直痛乌头,多年生草本,高20-120cm。块根圆柱形,长达10cm,直径约1cm。茎下部无毛,上部有反曲的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与叶近等长,无毛;叶片圆五角形,长和宽均为5-10cm,3全裂,中央全裂片菱状倒卵形,3裂近中部,末回裂片狭卵形至线状狭披针形,先端具短尖,侧全裂片斜扇形,比中全裂片宽约2倍,不等2深裂,近基部。花序长60cm,稀疏,最下面分枝长达15cm,有少数花;花序轴、花梗和萼片外面均被反曲或近开燕尾服的白色短柔毛,无黄色腺点;下部苞片叶状,上部苞片线形;花梗长0.3-3cm;滤包片生花梗中部附近,线形,长3-5mm;花两性,两侧对喙长1.5-2cm,内面无毛,下缘稍凹,侧萼片约1.4cm,下萼片长8mm,蓝紫色,外面被黄色短腺毛;花瓣2,爪细,距近球形,长约1.5mm,唇长约4mm,末端微凹,无毛;雄蕊多数,花丝有芽齿或全缘,无毛;心皮5,密被柔毛。蓇葖时。种子多数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960-4700m的山地草坡、灌丛中或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藏拉萨和通麦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温;有毒
功能主治
祛风胜湿;开痰消肿。主风湿痹痛;肢体麻木;中风瘫痪;痈疽;未溃;疔疮初起;肿硬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-3g,宜久煎1h许。外用:生品适量,研末涂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覆盆子叶
- 带叶报春花
- 倒提壶
- 大管
- 无花果根
- 光石韦
- 制川乌
- 土密树
- 向日葵子
- 草泽泻
- 大泡通皮
- 玉米花
- 兴安白头翁
- 毛轴牙蕨
- 林背子
- 山兵豆
- 女贞根
- 落马衣
- 功劳木
- 簕欓
- 臭藤子
- 野厚朴花
- 海狸香
- 徐长卿
- 大沙叶
- 凉山虫草
- 石仙桃
- 鸟不宿
- 红根
- 庐山香科科
- 突厥雀
- 毛蜂斗草
- 蝇虎
- 赛繁缕
- 暴马子
- 马桑
- 辣薄荷
- 吹云草
- 土连翘
- 四方藤
- 大泡通叶
- 滇绣球
- 夏枯草露
- 南瓜叶
- 海松子
- 柠檬叶
- 婆婆纳
- 全光菊
- 柠条
- 山紫菀
- 匍伏堇
- 蛇葡萄根
- 石老虎
- 小蓟
- 猫儿屎果
- 地笋
- 杉寄生叶
- 蜜蜂房
- 杠香藤
- 臭柏
- 一枝蒿
- 柳杉
- 七爪风
- 千脚虫
- 茶叶
- 劲直蒿
- 刺楸
- 旋花苗
- 炮仗筒
- 羚羊肉
- 红须须
- 毛叶木通
- 红酸杆
- 天目木兰
- 半边风
- 荩草
- 撒发
- 海月壳
- 葛谷
- 光枝勾儿茶
- 水游草
- 羊屎条根
- 大果臭椿皮
- 黄荆
- 凤尾搜山虎
- 益智
- 月季花叶
- 香橼
- 枣槟榔
- 葫芦巴
- 铁扫帚
- 有柄石韦
- 老枪谷
- 瓶耳小草
- 桃胶
- 黄花母根
- 粗皮松萝
- 腊梅
- 玳玳花
- 云南红豆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