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利藤
《*辞典》:阿利藤
拼音注音
ā Lì Ténɡ
别名
念珠藤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瓜子藤、瓜子英、山红木、过山香、春根藤、过骨边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瓜子金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七里香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科植物链珠藤的全草及根。
原形态
披散或藤状、秃净灌木。叶对生或3枚轮生,革质,卵形、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.5~3.5厘米,宽8~20毫米,先端钝或微凹入,有时短尖,基部钝或短尖,两面均秃净,边缘背卷,侧脉不明显;具短柄。花序为无柄或具短柄的花束或圆锥花序,长不及1.5厘米,顶生或生于小枝之顶;萼小,长不及1毫米,萼内无腺体;花冠白色,长3~4毫米,管圆柱形,近顶端稍收缩,裂片小,卵形;雄蕊5,花药内藏;心皮2,分离,但为1单花柱所连结。浆果卵形,长约1厘米;有种子1颗,有时中央收缩为两个果节,每节有种子1颗。花期7月。
生境分布
野生山地、林木间。分布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苦辛,温,有小毒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,平,有毒。"
②《闽东本草)):"性温,味微苦辛,有小毒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肺、肝、脾三经。"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,活血通络。治风湿性关节痛,脾虚泄泻,脚气,周身浮肿,妇人经闭,跌打损伤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解热镇痛,消痈解毒。"
②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理风湿,疗损伤,行血活络。"
③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"治头面浮肿。"
④《闽东本草》:"醒脾理气,舒筋通络.祛风活血。治胸膈胀闷,骨节酸痛,腹中冷痛泄泻,周身浮肿及妇人经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4钱(鲜者1~2两);或浸酒。
注意
《闽东本草》:"阴虚发热,肠胃伏热及妇人怀孕者皆所禁用;忌与牛奶仔、穿山龙同用。"
复方
①治风湿性关节痛:阿利藤根一两至两半,猪蹄一只。酌加酒、水各半,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脾虚泄泻:阿利藤干根一两,鼠曲草根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湿性脚气:阿利藤干根或茎五钱至一两,六棱菊一两。酒水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水肿,跌打损伤:阿利藤、鸡血藤各等量,浸酒内服,每早晚饮服一次,每次一小杯。或和水酒炖猪赤肉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⑤治经闭:阿利藤三两。煎汤去渣,调红糖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⑥治跌打损伤:阿利藤根一至二两。酌加酒、水各半,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⑦治腰闪痛:阿利藤四钱,红酒四两。炖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⑧治风火齿痛:阿利藤鲜根五至八钱,酌加开水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矮脚枫叶
- 钩栗
- 臭樟
- 兜兰
- 毛轴铁角蕨
- 全蝎
- 青丝龙
- 回回蒜果
- 南粤马兜铃
- 枪花药
- 血当归
- 含羞草根
- 挖耳草根
- 鸬鹚翅羽
- 杜松
- 毡盖木耳
- 太白鹿角
- 鸡爪风
- 海南三七
- 小一口血
- 地梢瓜
- 鹤顶兰
- 金盏菊根
- 小接筋草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乌木屑
- 阿尔太多榔菊
- 山乌桕叶
- 蔷薇枝
- 巴豆叶
- 标杆花
- 老鼠脚迹
- 苍蝇草
- 胡桃油
- 天香炉
- 牛角瓜
- 软丝藻
- 豺皮樟
- 点乳冷水花
- 窄叶鼠李
- 红马蹄乌
- 风箱树根
- 乌奴龙胆
- 豆梨
- 龟血
- 石鮅鱼
- 刀灰树
- 大夜关门
- 荆芥根
- 圆叶白杨树
- 车桑仔
- 见血住
- 牧马豆
- 木竹子油
- 银箔
- 泡掌筒
- 杏子
- 朝鲜崖柏
- 紫荆木
- 六月寒
- 蛇菰
- 毛瓣绿绒蒿
- 枪乌贼
- 白补药
- 催吐白薇
- 兔毛蒿
- 桧叶
- 大叶树萝卜
- 常春藤
- 小升麻
- 文蛤
- 小泡通树
- 红陈艾
- 白饭豆
- 圆叶乌头
- 水毛花
- 野芭蕉
- 单花鸢尾
- 杯苋根
- 野木瓜果
- 悬钩茎
- 小金梅草
- 半支莲
- 小二仙草
- 夜交藤
- 落新妇
- 一枝旗
- 酢浆草
- 鸽粪
- 东方乌毛蕨叶
- 毛冬青叶
- 苘麻
- 黄毛山牵牛
- 珍珠伞
- 黄芩
- 宽叶紫萁
- 鬼柳树
- 抽筋草
- 啄木鸟
- 凤尾蕉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