瘿花香茶菜
《中华本草》:瘿花香茶菜
拼音注音
Yǐnɡ Huā Xiānɡ Chá Cài
别名
八厘麻、八棱麻、野苏、野紫苏、白野紫苏、野藿香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瘿花香菜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bdosia rosthornii(Diels)Hara[Plectranthus rosthornii Diels.Isodon rosthornii (Diels)Kudo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瘿花香茶菜,直立草本,高0.6-1.2m。根多数,纤维状。茎下部半木质,钝四棱形,具四深槽,常带紫色,具条纹,密被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0.5-5cm,密被短柔毛;叶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,向两端变小,长4-11cm,宽2.5-7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骤然渐狭下延至具翅的叶柄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,上面沿脉上密被短柔毛,余部散布小刺毛及腺点,下面沿脉上被短柔毛,明显具腺点。狭圆锥花序自茎中部以上腋生及顶生,长5-15cm,腋生者常短于叶片,由疏离的聚伞花序组成,聚伞花序通常3花;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短于花梗;小苞片线形,微小,长约1mm;花萼极易生虫瘿而变形,呈长圆形,长可达1cm,外密被微柔毛,正常者宽钟形,长达2.5mm,口嘀咕宽达3mm,外面沿肋及边缘略被微柔毛,余部具腺点,明显3/2式二唇形,深裂至1/2或以下上唇3齿,齿靠合,三角形,短小,锐尖,常外反,下唇2齿,齿靠合,长三角形,锐尖,果时花萼增大;花冠白、紫白、淡紫、紫至紫蓝色,长达5.5mm,外疏被短柔毛及腺点,基部上方具极大的浅囊状突起,由于花萼上唇外反而明显露出萼外,上唇长2mm,宽3mm,先端具4圆裂,下唇近圆形,内凹舟形;雄蕊4,内藏或微露出,花丝扁平,中部以下具髯毛;花柱丝状,先端相等2浅裂;花盘环状。成熟小坚果卵圆状球形,具腺点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旷山 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南部、贵州西北部及东北部。
化学成分
叶含乙酰瘿花香茶菜素甲和乙(rosthornin A、B),瘿花香茶菜甲素(rosthorin A),冬凌草乙素(ponicidin),冬凌草甲素(oridonin)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疏风胜湿;化痰止咳;散瘀止痛。主伤风感冒;风湿痹痛;咳嗽痰多;跌打瘀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茵陈
- 玉带海雕
- 翼梗獐牙菜
- 满山白
- 上山龙
- 野猪黄
- 云木香
- 野木鱼
- 头顶一朵花
- 白螺蛳壳
- 羊屎木
- 羊角纽花
- 羊肾
- 云南紫珠
- 獾骨
- 羊山刺
- 麻口皮子药
- 新疆藜芦
- 牛巴嘴
- 红背叶
- 粘人花
- 车桑仔
- 鸭脚艾
- 石首鱼
- 竹节草
- 鳙鱼头
- 山橘叶
- 黄金菊根
- 鸭跖花
- 青叶胆
- 铜罗伞
- 蜢臂兰
- 箭杆杨
- 女金芦
- 牛耳朵
- 竹节海棠
- 糙叶千里光
- 绣球防风
- 豆黄
- 鱼尾葵根
- 鹦哥花藤
- 青杠膏
- 青风藤
- 金毛七
- 青天葵
- 青酒缸
- 青羊角
- 鸦跖花
- 毛大丁草根
- 岩指甲花
- 水龙胆草
- 青骨藤
- 琼枝
- 红天葵
- 青稞
- 鸭舌头
- 雀梅藤根
- 庵 (艹闾)
- 黄花地丁
- 高山柏
- 青胡桃果
- 刺天茄
- 杨翠木
- 瓦松
- 葱叶
- 砗磲肉
- 栗荴
- 黄杨叶
- 狗牙根
- 雷五加
- 枸橘刺
- 天鹅毛
- 白线薯
- 血余
- 峨屏草
- 路边姜
- 大黄
- 铜罗汉
- 显脉罗伞
- 杨梅根
- 将军树
- 双肾草
- 芹花
- 腊梅花
- 仙人球
- 瓶耳小草
- 枇杷叶
- 野草香
- 麻油
- 荷蒂
- 柠檬桉
- 水红木根
- 虾蟆
- 木豆叶
- 红半边莲
- 合萌根
- 石长生
- 鹳骨
- 丁公藤
- 金背枇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