瘿花香茶菜
《中华本草》:瘿花香茶菜
拼音注音
Yǐnɡ Huā Xiānɡ Chá Cài
别名
八厘麻、八棱麻、野苏、野紫苏、白野紫苏、野藿香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瘿花香菜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bdosia rosthornii(Diels)Hara[Plectranthus rosthornii Diels.Isodon rosthornii (Diels)Kudo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瘿花香茶菜,直立草本,高0.6-1.2m。根多数,纤维状。茎下部半木质,钝四棱形,具四深槽,常带紫色,具条纹,密被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0.5-5cm,密被短柔毛;叶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,向两端变小,长4-11cm,宽2.5-7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骤然渐狭下延至具翅的叶柄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,上面沿脉上密被短柔毛,余部散布小刺毛及腺点,下面沿脉上被短柔毛,明显具腺点。狭圆锥花序自茎中部以上腋生及顶生,长5-15cm,腋生者常短于叶片,由疏离的聚伞花序组成,聚伞花序通常3花;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短于花梗;小苞片线形,微小,长约1mm;花萼极易生虫瘿而变形,呈长圆形,长可达1cm,外密被微柔毛,正常者宽钟形,长达2.5mm,口嘀咕宽达3mm,外面沿肋及边缘略被微柔毛,余部具腺点,明显3/2式二唇形,深裂至1/2或以下上唇3齿,齿靠合,三角形,短小,锐尖,常外反,下唇2齿,齿靠合,长三角形,锐尖,果时花萼增大;花冠白、紫白、淡紫、紫至紫蓝色,长达5.5mm,外疏被短柔毛及腺点,基部上方具极大的浅囊状突起,由于花萼上唇外反而明显露出萼外,上唇长2mm,宽3mm,先端具4圆裂,下唇近圆形,内凹舟形;雄蕊4,内藏或微露出,花丝扁平,中部以下具髯毛;花柱丝状,先端相等2浅裂;花盘环状。成熟小坚果卵圆状球形,具腺点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旷山 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南部、贵州西北部及东北部。
化学成分
叶含乙酰瘿花香茶菜素甲和乙(rosthornin A、B),瘿花香茶菜甲素(rosthorin A),冬凌草乙素(ponicidin),冬凌草甲素(oridonin)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疏风胜湿;化痰止咳;散瘀止痛。主伤风感冒;风湿痹痛;咳嗽痰多;跌打瘀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狗脊贯众
- 扁竹兰
- 小乌泡根
- 络石藤
- 红菠菜
- 柳叶鬼针草
- 四轮草
- 梭子蟹
- 土沉香
- 白花九里明
- 岩笋
- 大花威灵仙
- 小叶罗汉松
- 石蟹
- 棠梨枝叶
- 大毛红花
- 深红龙胆
- 黄花香茶菜
- 婆婆指甲菜
- 小花酸藤子
- 美登木
- 红叶藤
- 胖儿草
- 商陆叶
- 功劳叶
- 山橿根
- 大一面镙
- 大丁草
- 叉分蓼
- 云母
- 土丹参
- 山枇杷
- 小果蔷薇
- 槐花
- 大马哈鱼
- 草蜘蛛
- 云豹骨
- 楮头红
- 化香树果
- 卵叶贝母兰
- 花蚊虫
- 鲨鱼骨
- 白茎鸦葱
- 红茎黄芩
- 剑叶玉簪
- 杨栌耳
- 少花腰骨藤
- 黄花岩松
- 山苦荬
- 大树三台
- 四叶细辛
- 鹤虱风
- 红对节子
- 灯心草根
- 杧果钉
- 可爱复叶耳蕨
- 血见愁老鹳草
- 草威灵
- 残槁蔃
- 蜜桶花
- 大蝎子草
- 盒果藤
- 鲫鱼胆
- 大石韦
- 山芭蕉子
- 獭胆
- 山香果
- 山黄菊
- 大飞天蜈蚣
- 大金香炉
- 大石枣
- 四棱杆
- 漏斗苣苔
- 蛤壳
- 珊瑚草
- 小天蒜
- 厚叶牛耳草
- 山桂皮
- 西伯利亚青兰
- 地仙桃
- 大尾摇
- 西南槐树
- 葱白
- 云雾七
- 小苏苏棵花
- 厚叶沿阶草
- 莼菜
- 大蓑衣藤根
- 大叶树萝卜
- 秦岭冷杉
- 柳兰叶风毛菊
- 河豚
- 化香树
- 崖棕根
- 东廧子
- 小发散
- 帽辫七
- 新疆香堇
- 剑叶耳草
- 小花鸢尾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