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白附
《*辞典》:禹白附
拼音注音
Yǔ Bái Fù
别名
牛奶白附(《中药志》),鸡心白附(《中药材品种论述》)。
出处
《中药志》
来源
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。秋季采挖块茎,除去残茎、须根,撞去或用竹刀削去粗皮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独角莲"条。
生境分布
主产河南、陕西、四川、湖北。甘肃、山西等地亦产。以河南产量最大,品质亦佳。
形状
干燥块茎,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2~4厘米,直径约1~2厘米。表面白色或黄白色,略粗糙,有环纹及小麻点状的根痕。顶端显茎痕或芽痕。质坚硬,难折断,断面白色,富粉性,无臭,味淡,嚼之麻辣刺舌。以个大、肥壮、去皮、色白粉性大者为佳。
四川所产的禹白附,多不去皮,斜切成片,用姜汁浸蒸后,晒干。药材呈卵圆形片状,厚约0.3~0.7厘米,表面棕色、粗糙皱缩,密生薄膜状鳞叶,顶端尤多,包有粉红色顶芽,剥落鳞叶后可见节。切面白色。
商品白附子,有禹白附和关白附两种,两者的功效有异,当分别使用。参见"关白附"条。
化学成分
含粘液质、草酸钙、蔗糖、皂甙、β-谷甾醇、β-谷甾醇-D-葡萄糖甙、肌醇。尚有生物碱反应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大温,味辛甘,有毒。"
炮制
生禹白附:拣净杂质,洗净,晒干。制禹白附:取生禹白附分开大小个,用凉水浸漂,每日换水2~3次,泡制数日后,如起粘沫,换水时加白矾少许,泡一日后再行换水,泡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,取出,与鲜姜片及白矾粉层层均匀铺入容器内,加水少许,腌约3~4星期,倒入锅内煮透,取出,拣去姜片,晾至六成干,闷润后切片,干燥。
归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胃、肝二经。"
功能主治
祛风痰,定惊,止痛。治中风失音,心痛血痹,偏正头痛,喉痹肿痛,瘰疬,破伤风。
①《中国药植志》:"治淋巴结结核。"
②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"治毒蛇咬伤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;"镇痉止痛,祛风痰,治面部病,中风失音,心痛血痹,偏正头痛,喉痹肿痛,破伤风。"
④江西《中草药学》:"镇痛,解毒,通络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:或浸酒。外用:捣烂敷或研末调敷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生者内服宜慎。
复方
①治跌打损伤,金疮出血,破伤风:生禹白附十二两,防风一两,白芷一两,生南星一两,天麻一两,羌活一两。以上六味,共研细粉,过筛,混合均匀。外用调敷患处,内用三分至五分。孕妇忌内服。(《中国药典》玉真散)
②治毒蛇咬伤:㈠独角莲根二两,雄黄一两。共研细末,用水或烧酒调涂伤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㈡独角莲根、生南星等分。研末,水酒调涂。㈢黄独一两,独角莲根五钱,杜衡五钱,粉防己一两,青木香一两,八角莲一两,万年青一两。白酒三斤浸泡一周。每次服五钱,一日四至六次。对银环蛇咬伤(神经毒),出现神志昏迷患者尤效。
③治瘰疬:禹白附捣烂,外敷。
④治三叉神经痛,偏头痛,齿痛:独角莲根、细辛、白正、藁本研末蜜丸。(②之㈡方以下出扛西《中草药学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慈姑
- 羽叶山蚂蝗
- 沙生风毛菊
- 云锦杜鹃
- 瘿花香茶菜
- 茵陈
- 玉带海雕
- 翼梗獐牙菜
- 满山白
- 上山龙
- 野猪黄
- 云木香
- 野木鱼
- 头顶一朵花
- 白螺蛳壳
- 羊屎木
- 羊角纽花
- 羊肾
- 云南紫珠
- 獾骨
- 羊山刺
- 麻口皮子药
- 新疆藜芦
- 牛巴嘴
- 红背叶
- 粘人花
- 车桑仔
- 鸭脚艾
- 石首鱼
- 竹节草
- 鳙鱼头
- 山橘叶
- 黄金菊根
- 鸭跖花
- 青叶胆
- 铜罗伞
- 蜢臂兰
- 箭杆杨
- 女金芦
- 牛耳朵
- 竹节海棠
- 糙叶千里光
- 绣球防风
- 豆黄
- 鱼尾葵根
- 鹦哥花藤
- 青杠膏
- 青风藤
- 金毛七
- 青天葵
- 青酒缸
- 青羊角
- 鸦跖花
- 毛大丁草根
- 岩指甲花
- 水龙胆草
- 青骨藤
- 琼枝
- 红天葵
- 青稞
- 鸭舌头
- 雀梅藤根
- 庵 (艹闾)
- 黄花地丁
- 高山柏
- 青胡桃果
- 刺天茄
- 杨翠木
- 瓦松
- 葱叶
- 砗磲肉
- 栗荴
- 黄杨叶
- 狗牙根
- 雷五加
- 枸橘刺
- 天鹅毛
- 白线薯
- 血余
- 峨屏草
- 路边姜
- 大黄
- 铜罗汉
- 显脉罗伞
- 杨梅根
- 将军树
- 双肾草
- 芹花
- 腊梅花
- 仙人球
- 瓶耳小草
- 枇杷叶
- 野草香
- 麻油
- 荷蒂
- 柠檬桉
- 水红木根
- 虾蟆
- 木豆叶
- 红半边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