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刺果藤
《中华本草》:毛刺果藤
拼音注音
Máo Cì Guǒ Ténɡ
别名
野枇杷藤、粗毛刺果藤。
英文名
root of Pilous Buttneria
出处
始载于《广东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梧桐科植物粗毛刺果藤的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yttneria pilosa Rox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粗毛刺果藤 木质缠绕藤本。小枝干时深褐色,初被星状毛,后几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2-15cm,被毛;托叶条形,长约14mm,早落;叶片圆形或心形,长14-24cm,宽13-21cm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且常有3-5浅裂,两面均被淡黄褐色星状柔毛及硬毛,下面尤多,基生脉7条。聚伞花序排成伞房状,腋生,具少数花;花梗柔弱,长约2.5mm;萼片5,长3,外面有毛,内面无毛;花瓣5片,凹陷,4裂,裂片钝;具药的雄蕊5,与花瓣对生,退化雄蕊5,下面连合,长约1.5cm;子房圆球形,有乳头状突起。蒴果圆球形,黄色而略带红色,密被有分枝的锥尖状软刺,直径约2cm,刺长4-6mm。种子卵形,长5mm,黄色并具褐色斑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50-1000m的杂木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藤圆柱形,小枝深褐色,被星状毛,或无毛。叶圆形或心形,长14-24cm,宽13-21cm,顶端钝或短尖,基部心形,有基生脉7条,边缘有粗锯齿,且常有3-5浅裂,两面均被淡黄褐色星状柔毛及硬毛,尤以背面为多。叶柄长12-15cm,被毛,托叶条形,长约14mm,早落。
性味
味微苦;性微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湿。主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茎、叶:用于风湿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昂天莲
- 阿月浑子
- 细叶防风
- 斯里兰卡肉桂
- 猪毛
- 尖齿耳蕨
- 美商陆
- 黄颡鱼涎
- 青麸杨根
- 千叶独活根
- 姜黄草
- 云南莲座蕨
- 雀梅藤
- 天牛
- 苦豆根
- 牡荆子
- 抚松乌头
- 五味藤
- 徐长卿
- 羊七莲
- 大白顶草
- 牛脾
- 山吴萸果
- 番石榴子
- 清香桂
- 雕骨
- 四棱杆
- 黄锁梅
- 野杜仲
- 稻草
- 鸡树条
- 省雀花
- 鄂报春
- 金鱼草
- 红帽顶
- 山橘
- 卵叶鳞始蕨
- 烟管蓟
- 黄荆
- 刺蒺藜
- 山水芹菜
- 猕猴桃根
- 桔梗
- 滇高良姜
- 笔仔草
- 栗树皮
- 昙花
- 地皮风
- 鸡尾木
- 乌桕木根皮
- 九连灯
- 青蒜
- 金剪刀草
- 雄黄豆
- 太白菊
- 车前草
- 山核桃皮
- 假荆芥
- 电灯花
- 大田基黄
- 乌当归
- 银叶树
- 叉分蓼
- 栎叶槲蕨
- 大避债蛾
- 金箔
- 骆驼脂
- 轻粉
- 蛇胆
- 黑汉条
- 藤本夜关门
- 阔叶赤车使者
- 粉绿藤
- 芒叶小米草
- 蛟龙木
- 大金发藓
- 红背酸藤
- 麦门冬
- 地盘松球
- 花生壳
- 红皮
- 千年不烂心
- 芋梗
- 越橘叶
- 裂序楼梯草
- 睡菜
- 罗星草
- 青香藤
- 灵猫骨
- 角翅卫矛果
- 白千层
- 藤子甘草
- 九节风
- 人中黄
- 川楝子
- 枪乌贼
- 腊梅
- 矩叶大青
- 金丝莲
- 炸腰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