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盛草
《*辞典》:敦盛草
拼音注音
Dūn Shènɡ Cǎo
别名
敦木卜江区(藏名)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兰种植物西藏杓兰的根。7~9月采挖。
原形态
草本,高30~45厘米。根茎短,生多数细长须根,土黄色。茎直立,具3~5叶片。叶互生,椭圆形,先端短渐尖,基部收狭成鞘抱茎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,两面均被细毛。花大,1朵,顶生;萼片和瓣均橙黄色,具多条紫脉,唇瓣囊状,红紫色。花期5~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的山坡和林缘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,微温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利尿,消肿,止痛,活血。治风湿腰腿痛,下肢水肿,跌打损伤,淋病,白带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敦盛草
拼音注音
Dūn Shènɡ Cǎo
别名
敦朴江区
英文名
root of Tibet Ladyslipper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大花杓兰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.[C.tibeticum King ex Rolfe]采收和储藏:7-9月采挖。
原形态
大花杓兰,草本,高30-45cm。根茎短,生多数细长须根,土黄色。茎直立,粗壮,具3-5片叶。叶互生;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先端短渐尖,基部收狭成鞘抱茎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,两面均被细毛。花大,单生,少为2朵,顶生;紫红色,极少花为白色;中萼片宽卵形,长4-5cm;合萼片卵形,较中萼片短而狭,急尖具2齿;花瓣披针形,较中萼片长,内面基部具长毛;唇瓣几乎与花瓣等长,紫红色或黑紫色,囊内底部与基部具长柔毛,上部的前面内弯;退化雄蕊近卵状箭形或长圆状箭形,长10-17mm,色浅或为黑紫色;子房被短柔毛至无毛。花期5-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0-4000m的山坡林间草地或河谷、河滩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微温;有小毒
归经
膀胱;肾经
功能主治
利尿消肿;活血止痛。主下肢水肿;淋症;白带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百合子
- 豆豉姜
- 淡菜
- 牛马藤
- 大铜钱菜
- 胆汁
- 大叶仙茅
- 菜头肾
- 牛奶菜
- 五气朝阳草
- 冬凌草
- 拟进里香
- 大麦醋糟
- 冬葵
- 杜松实
- 小叶地不容
- 松木皮
- 瓢瓜
- 牛靥
- 对节树根
- 午时花
- 独椒
- 大蕉皮
- 大五爪金龙
- 杜仲藤叶
- 独花兰
- 杜仲藤
- 滇海水仙花
- 薄雪火绒草
- 滇池海棠
- 滇竹根七
- 独叶一枝花
- 榧枝叶
- 鲨鱼肉
- 麝香壳
- 蜂糖罐
- 鹿肾
- 蜀葵叶薯蓣
- 赛北紫堇
- 人面子叶
- 番石榴树皮
- 福参叶
- 耐冬果
- 鼠牙半支
- 牛奶树
- 酸枣根
- 翻白叶
- 肾精子
- 方蟹
- 马鞭草
- 牛奶莓
- 蛇菰
- 番木瓜叶
- 福参
- 法罗海
- 牛角腮
- 蛇胆草
- 枫树
- 牛耳枫
- 牛角藓
- 牛鼻栓
- 硇砂
- 鸟巢菌
- 牛戳口
- 牛筋条
- 腊梅花
- 南瓜根
- 东方荚果蕨
- 刀豆壳
- 南瓜须
- 奶浆木
- 兜兰
- 大蓟
- 冬虫夏草
- 滇藏方枝柏
- 蛇葡萄根
- 枫香寄生
- 福寿草
- 抚松乌头
- 蛇眼草
- 蛇葡萄
- 鼠肝
- 蛇床子
- 蛇白蔹
- 山矾
- 蛇目菊
- 赛莨菪
- 番石榴干
- 鮹鱼
- 鲨鱼胆
- 人参须
- 酸角
- 韶子
- 枫香树皮
- 随手香
- 首乌藤
- 绒毛诃子
- 蛇接骨
- 枫香树叶
- 酸不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