钻天杨
《中华本草》:钻天杨
拼音注音
Zuān Tiān Yán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钻天杨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pulus nigra L.var.italica(Moe-nch.)Koehne.[P.italica Moench.;P.pyramidalis Sa-lisb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或结合栽培伐木采收,将剥取的树皮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,高达30m。树皮暗灰褐色,老时沟裂;树冠圆柱形。芽长卵形,先端长渐尖,淡红色,富粘质。长枝叶扁三角形,通常宽大于长,长约7.5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截形或阔楔形,边缘具钝圆锯齿;短枝叶菱状三角形或菱状卵圆形,长5-10cm,宽4-9cm;叶柄上部微扁,长2-4.5cm,先端无腺点。雄花序长4-8cm,雄蕊15-30;雌花序长10-15cm。蒴果2瓣裂,先端尖,果柄细长。花期4月,果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喜光、抗寒、抗旱,稍耐盐碱及水湿。资源分布:我国长江及黄河流域各地广为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树皮呈板片状。外表面暗灰褐色或黑褐色,粗糙,有沟槽,除去外皮后显黄白色或棕黄色,纤维性;内表面较平坦,黄白色或黄棕色,质轻。折断面成片状,纤维性。气微,味淡。[br]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:木栓层较宽,有多列木栓细胞。皮层较窄,散有众多黄色石细胞群。中柱鞘部位有纤维束。韧皮部占皮的大部分,由切向排列的纤维束与筛管群及韧皮薄壁细胞交互排列呈环带;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形成晶鞘纤维;石细胞偶见。韧皮射线1列细胞。近中柱鞘的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。
化学成分
皮层含鼠李素(rhamnetin)及鼠李柠檬素(rhamnocitrin)。 花蕾含3,3-二甲基烯丙基-反-咖啡酸酯(3,3-dime-thylallyl-trans-caffeate),3,3-二甲基烯丙基-顺-咖啡酸酯(3,3-dimethylallyl-cis-caffeate),3-异戊烯-顺-咖啡酸酯(isopent-3-enyl-cis-caffeate),3-异戊烯-反-咖啡酸酯(isopent-3-enyl-trans-caffeate)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凉血解毒;祛风除湿。主感冒;肝炎;痢疾;风湿疼痛;脚气肿;烧烫伤;疥癣秃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烧炭研末调搽;或熬膏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钻天杨
别名
笔杨、箭杆杨、白杨树
来源
杨柳科钻天杨Populus nigra L. var. italica Koehne,以树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各地栽培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凉血解毒,祛风除湿。
主治风湿疼痛,脚气肿:树皮泡酒服。
高血压:树皮1两,水煎服。
烧烫伤:枝适量,烧成灰,加冰片少量,用香油调匀,涂患处。
肝炎,痢疾,感冒:鲜树皮2~4两,水煎服。
疥癣秃疮:树皮烧炭,香油调搽,一日数次,或树皮、花熬膏用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肿足蕨
- 藏青杠
- 蜘蛛抱蛋
- 蜘蛛果茎叶
- 蜘蛛蜕壳
- 贯众
- 自事口草
- 藏红花
- 鱵鱼
- 剑麻
- 自消容
- 茱卷皮
- 走马胎叶
- 藏青果
- 雉
- 茱苓草
- 鲻鱼
- 走马胎
- 荩草
- 走马风
- 长毛风毛菊
- 苎麻皮
- 龙胡子
- 走茎丹参
- 紫金血藤
- 艾纳香根
- 蟑螂
- 大过路黄
- 紫金皮
- 戟叶瓦韦
- 碎骨红
- 鞭打绣球
- 红天葵
- 金雀根
- 玛瑙
- 梨树根
- 酸模叶
- 五代同堂
- 粗叶卷柏
- 芦竹
- 菱叶山蚂蝗
- 篱笆竹
- 罗汉松根皮
- 老龙皮
- 琉璃枝
- 老婆子针线
- 蓝圆鲹
- 狼尾草
- 莨菪叶
- 辽东栎壳斗
- 老头草
- 老蛇头
- 老鸦嘴
- 老鼠竻
- 穞豆
- 老鸦胆根
- 老鼠瓜
- 蛎菜
- 辣根
- 老蜗生
- 螺蛳
- 赖草
- 芦子兰
- 裂叶堇菜
- 落花生枝叶
- 疬子草
- 老虎姜
- 落新妇根
- 狼肉
- 芦竹根
- 蘽根
- 镰羽贯众
- 绿豆升麻
- 芦茎
- 罗浮柿根
- 狼膏
- 绿百合
- 罗伞树
- 良藤
- 葎草
- 葎草花
- 藜芦
- 量天尺
- 镰叶马蔺根
- 老牛揣
- 篱栏子
- 路边姜
- 量天尺花
- 留师蜜
- 轮叶景天
- 罗伞草
- 罗布麻叶
- 簕竹
- 老白花
- 罗平蓟
- 罗裙带
- 罗汉松
- 星星草
- 莲状绢毛菊
- 里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