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婆子针线
《*辞典》:老婆子针线
拼音注音
Lǎo Po Zǐ Zhēn Xiàn
别名
粘人裙(《中国药植志》),毒蛆草(《中国土农药志》),一马光(《陕西植药调查》),一抹光、一扫光、小青(《贵州草药》),药蛆、麻荆芥(《中药通报》3(6):250,1957)。
出处
《峨嵋药植》
来源
为透骨草科植物透骨草的全草或根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80厘米。茎四棱形,淡紫色,具倒生短毛及紫条纹,节部膨大。单叶对生;卵状长椭圆形,长5~10厘米,宽4~7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钝圆锯齿,两面脉上有短毛;叶柄长0.5~3厘米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长10~20厘米;苞片及小苞片钻状;花疏生,有短柄;萼筒状,具5棱,长3~6毫米,上唇3齿呈芒状钩,下唇2齿较短,无芒;花冠筒状,粉红色或白色,长约5毫米,裂为唇形,上唇2浅裂,下唇3裂;雄蕊4,2强,着生于花冠筒部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顶生,柱头2裂。瘦果包于宿萼内,长8~10毫米。花期6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林下或林边阴湿处。分布东北、华北及长江流域各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木脂体成分透骨草灵-Ⅱ及有杀虫作用的乙酸透骨草醇酯等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根:性凉,味苦。"
功能主治
解毒杀虫。治疥疮,黄水疮,疮毒感染发热。
①《峨嵋药植》:"搽治疮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解毒清热,治黄水疮,疥疮及虫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根:煎汤,0.5~1两。
复方
①治疮毒:老婆子针线捣烂,加猪油及花椒粉末调搽。(《峨嵋药植》)
②治黄水疮:老婆子针线、黄蔗叶.捣绒,涂。
③治疥疮:老婆子针线、花椒、木鳖子、冰片、黄柏、硫黄。共为末,麻油调涂。
④治虫疮:老婆子针线、雄黄、花椒、硫黄。共研细,调猪油搽。(②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⑤治疮毒发烧:一抹光根五钱至一两,煎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华东瘤足蕨
- 胡桃仁
- 水马齿苋
- 豆蔻
- 老虎须
- 卵叶橐吾
- 短柱梅花草
- 红花苗
- 岩茴香
- 荷蒂
- 小礼花种子
- 接骨风
- 一枝蒿
- 光梗丝石竹
- 柱果木榄叶
- 小金樱子
- 红叶藤
- 干苔
- 东北埃蕾
- 小草乌
- 灯台莲
- 小败火草
- 荆三棱
- 云芝
- 辽东栎皮
- 山樱桃
- 红皮云杉
- 柃木
- 牛舌草
- 节节草
- 龟甲胶
- 慈姑
- 光杆琼
- 乳源木莲果
- 繸瓣珍珠菜
- 猴头菌
- 庐山香科科
- 鳗鲡鱼膏
- 小松藻
- 无缝珠
- 翡翠
- 马兰
- 半枫荷根
- 云南莲座蕨
- 湖北海棠
- 红荆芥
- 粘毛黄花菍
- 细叶桉
- 岩酸
- 大叶狼豆柴
- 飞机草
- 蜂胶
- 蝮蛇
- 红牛尾七
- 一柱香
- 厚朴果
- 九节茶
- 野黄麻
- 华风车子根
- 锅粑
- 西藏桃叶珊瑚叶
- 拘那花
- 海桐皮
- 人参叶
- 葛上亭长
- 猪肾
- 鸡公柴
- 棘刺花
- 白芷叶
- 倒生根
- 蛤蒌
- 建神曲
- 黑珠芽薯蓣
- 凌霄
- 兔肉
- 革质红菇
- 云南山梅花
- 黑风散
- 金钱木根
- 蚌花
- 紫茉莉子
- 接骨木花
- 红土子皮
- 心叶党参
- 水鳖蕨
- 不灰木
- 红毛叶马蹄香
- 臭梧桐子
- 鮧鱼尾
- 红轮千里光
- 蟾蜍
- 柳叶菜花
- 百合花
- 地盘松球
- 火把花
- 红帽顶
- 棕榈皮
- 帽兰
- 龟血
- 凉伞盖珍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