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叶菜花
《中华本草》:柳叶菜花
拼音注音
Liǔ Yè Cài Huā
别名
地母怀胎草花、水丁香花
英文名
Epilobium hirsutum L.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叶菜的化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pilobium hirsutum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1m。茎密生展开的白色长柔毛及短脾毛。下部叶对生,上部叶互生;无柄,有叶延,略抱茎,两面被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4-13cm,宽7-17mm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齿。花两性,单生于叶腋,浅紫色,长1-1.2cm;萼筒圆柱形,裂片4,长7-9mm,外面被毛;花瓣4,宽倒卵形,长1-1.2cm,宽5-8mm,先端凹缺,2裂;雄蕊8,4长4短;子房下位柱头4裂,短棒状至棒状。蒴果圆柱形,具4棱,4开裂,长4-7cm,被长柔毛及短腺毛;果柄长0.5-2cm,密生小乳突。种子椭圆形,棕色,先端具一簇白色种缨。花期4-11月。
化学成分
柳叶菜地上部分含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3-甲氧基没食子酸(3-methoxygallic acid),原儿茶酸(Protocatechuic acid)和金丝桃甙(hyperoside)。另外本品还含山奈酚(kaemp ferol),槲皮素(quercetin),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,槲皮素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O-β-D-glucopyranoside),杨梅树皮素芸香糖甙(myricetin rubinoside)和异槲斗酸(isovalonic acid)。此外,叶和花还含有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山楂酸(crategolic acid),委陵菜酸(tormentic acid),阿江榄仁酸(arjunolic acid)和23-羟基委陵菜酸(23-hydroxytormentic acid)。
性味
味苦;微甘;性凉
归经
归肝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止痛;调经涩带。主牙痛;咽喉肿痛;目赤肿痛;月经不调;白带过多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龙穿彩
- 勒马回
- 小松藻
- 玉山芎穷
- 西藏圆柏
- 花椒簕
- 镰叶瘤足蕨
- 庐山瓦韦
- 凤凰衣
- 菱茎
- 腊雪
- 卤碱
- 小红苏
- 石瓜子莲
- 小红蒜根
- 太白韭
- 小羊桃
- 野槟榔
- 黄荆
- 天竺桂
- 小麦麸
- 卵叶贝母
- 芒
- 大黄蜂子
- 绿南星
- 红陈艾
- 蜡瓣花
- 蕨
- 石菖蒲花
- 楮叶
- 红辣树根
- 自扣草
- 金老梅叶
- 厚皮香花
- 小毛蓼
- 穿地龙
- 薏苡叶
- 土八角
- 鸭肪
- 大沙叶
- 大蝎子草
- 小花梾木
- 戴星草
- 水胡满
- 普洱茶膏
- 红毛蛇
- 南藤
- 猪毛参
- 衣鱼
- 水胡满根
- 土人参叶
- 樗鸡
- 对叶林
- 楮实
- 棉团铁线莲
- 香蕉
- 黑蒿
- 蚕砂
- 云南双盾木
- 苎花
- 香蕉弄蝶
- 香茹
- 仙茅参
- 大黄
- 香青
- 人指甲
- 细竹蒿草
- 黄耆茎叶
- 牛背鹭
- 光叶密花豆
- 牦牛胆结石
- 野辣蓼
- 蒺藜
- 虎石头
- 上天梯
- 丁香枝
- 柏勒儿茶
- 海鹞鱼胆
- 香豆蔻
- 香菊
- 南赤瓟
- 小对叶草
- 鳕鱼骨
- 野山芝麻
- 血人参
- 南瓜藤
- 瓠子
- 香艾
- 厚叶子树
- 团叶槲蕨
- 毛罗勒
- 石莽草
- 小花酸藤子
- 水飞蓟
- 川层草
- 奇蒿
- 李树胶
- 华南鳞盖蕨
- 肾经草
- 干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