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筋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舒筋草
拼音注音
Shū Jīn Cǎo
别名
千金藤、灯笼草、青筋藤、毛伸筋、吊壁伸筋草、伸筋草、灯笼勾、吊白伸筋、松筋藤、马尾伸筋、老虎须、石子藤、猫藤、土木加、割须
英文名
Hanging Clubmoss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松科植物藤石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(Spring)Holub.[Lycopodium casuarinoides Spri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石子藤石松,多年生攀援草本,长可达4m。主茎下部有叶疏生,叶钻状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膜质,灰白色,向上的叶较小,绿色,厚革质,有早落的膜质尖尾。营养枝多回二叉分枝,末回小枝纤细,下垂,扁平,叶三列,两列较大,贴生小枝的一面,三角形,另一列的叶较小,贴生于小枝的另一面的中央,刺状。孢子枝从营养枝基部下侧的有鳞片状叶的芽抽出,多回二叉分枝,末回分枝顶端各生孢子囊穗一个。孢子囊穗圆柱形,多少下垂;孢子叶阔卵圆三角形;孢子囊近圆形。9月孢子成熟。同属植物地刷子石松Lycopodium complanatum L.的全草,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海拔12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或灌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华南、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化学成分
藤石松含α-芒柄花醇(α-onocerin)及二表千层塔烯二醇(diepiserratenediol)等萜类化合物。
性味
温;微甜;无毒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舒筋活血;明目;解毒。主风湿关节痛;跌打损伤;筋骨疼痛;月经不调;脚转筋;夜盲症;盗汗;风湿腰痛;腰肌劳损;水火烫伤;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。
复方
①治筋骨受伤后不能屈伸: 舒筋草配猪筋炖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②治小儿盗汗: 伸筋草、麦秆,煮水外洗。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
各家论述
1.《四川中药志》:能舒筋活血。治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,筋骨疼痛,月经不调及脚转筋。2.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舒筋活络,消炎除湿。主治夜盲症,盗汗,风湿腰痛,小儿外感发热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舒筋草
拼音注音
Shū Jīn Cǎo
别名
伸筋草、石子藤、无病草、灯笼草、千金藤
来源
蕨类石松科石松属植物石子藤石松Lycopodium casuarinoides Spring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晒干。
性味
微甘,温。
功能主治
舒筋活血,祛风湿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,月经不调。
用法用量
0.5~2两,水煎或泡酒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舒筋草
拼音注音
Shū Jīn Cǎo
别名
千金藤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灯笼草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蕨类》),青筋藤、毛伸筋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,吊壁伸筋草、伸筋草、灯笼勾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石松科植物石子藤石松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但以9月后采带有孢子囊者为佳。
原形态
多年生攀援草本,长可达4米。主茎下部有叶疏生,叶钻状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膜质,灰白色,向上的叶较小,绿色,厚革质,有早落的膜质尖尾。营养枝多回二又分枝,末回小枝纤细,下垂,扁平,叶三列,两列较大,贴生小枝的一面,三角形,另一列的叶较小,贴生于小枝的另一面的中央,刺状。孢子枝从营养枝基部下侧的有鳞片状叶的芽抽出,多回二叉分枝,末回分枝顶端各生孢子囊穗一个。孢子囊穗圆柱形,多少下垂;孢子叶阔卵圆三角形;孢子囊近圆形。9月孢于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森林边缘及灌木丛中。分布华南、西南及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微甜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能舒筋活血。治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,筋骨疼痛,月经不调及脚转筋。"
②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舒筋活络,消炎除湿。主治夜盲症,盗汗,风湿腰痛,小儿外感发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。
复方
①治筋骨受伤后不能屈伸:舒筋草配猪筋炖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小儿盗汗:伸筋草、麦秆,煮水外洗。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
备注
同属植物地刷子石松的全草,在四川亦作舒筋草用。参见"过江龙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千只眼
- 虫牙药
- 地钱
- 建砂仁
- 马肉
- 鸨油
- 毛蕨根
- 黄颔蛇骨
- 葛谷
- 小白绵参
- 黄荆
- 金花草
- 七叶一枝花
- 淡味当药
- 细叶刺针草
- 侧柏叶
- 金色狗尾草
- 醉鱼草
- 黄锁梅叶
- 亮叶冬青
- 野黄瓜
- 胡桃仁
- 合欢皮
- 茶绒
- 三七
- 兴木蒂那布
- 栓皮栎
- 梧桐
- 三丫苦叶
- 大黄茎
- 针刺铁仔
- 大麦苗
- 红牛尾七
- 广东升麻
- 狗筋蔓
- 石地钱
- 华东瓶蕨
- 象肉
- 乱角莲
- 茵陈
- 香水塔花
- 巴豆油
- 桃枝
- 准噶尔鸢尾
- 胡椒
- 凌霄
- 豇豆叶
- 长白楤木
- 乔木刺桐
- 西藏凹乳芹根
- 石上开花
- 浆水
- 双翎草
- 百灵草
- 大青木
- 打箭菊
- 天胡荽
- 金不换
- 蜻蜓
- 甘遂
- 花锚
- 金雀根
- 水葱
- 木槿
- 梓实
- 青榨槭
- 马比木
- 樱桃枝
- 山核桃皮
- 天脚板果
- 柏勒儿茶
- 番荔枝叶
- 乔木紫珠
- 胡颓子叶
- 吊兰
- 山胡椒根
- 九牛力
- 半蒴苣苔
- 百舌鸟
- 鬣羚骨
- 缘毛鸟足兰
- 岩泽兰
- 紫丁香
- 巴戟天
- 腊雪
- 膜蕨囊瓣芹
- 夏至草
- 砂仁壳
- 蝴蝶树
- 两指剑
- 佛手柑
- 刺猬皮
- 薯良
- 厚叶子树
- 桑叶汁
- 衣鱼
- 枪刀菜根
- 石莼
- 甘草梢
- 陀罗紫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