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毛对筋草
《中华本草》:红毛对筋草
拼音注音
Hónɡ Máo Duì Jīn Cǎo
出处
始载于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巴山过路黄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simachia hypericoides Hemsl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通常数条簇生,高15-30cm,钝四棱形,密被褐色短柔毛,通常中上部有分枝。单叶对生,在茎端偶有互生;无柄;位于茎中上部的叶片较小,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3-6cm,宽1-1.8cm,先端稍钝或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两面均有粒状腺点,初被稍密的小刚毛,老时近无毛,侧脉4-5对,网脉不明显;茎中部叶卵形,向茎基部渐次缩小成圆形或呈鳞片状,先端钝,基部半抱茎。花单生于茎中上部叶腋或在整端稍密聚;花梗长5-20mm;花萼长约5mm,5分裂近达基部,裂片线状披针形,宽约1mm,背面被短柔毛,中肋显着;花冠黄色,幅状,直径1-1.5cm,5分裂,基部合生约1mm,裂片倒卵状椭圆形,长约5mm,宽3-4mm,先端圆形;雄蕊5,花丝基部合生成高约0.5mm的环,分离部分长约2mm;花药线形,长1-1.5mm;子房上位,卵珠形,1室,花柱长约3mm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约3mm,褐色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-2200m的山坡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西北、四川东部、贵州北部。
性味
酸;性凉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;解毒消肿。主吐血;便血;血崩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~30g。
各家论述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酸、涩、凉。治痈疮肿毒,胃肠出血、血崩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毛对筋草
来源
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红毛对筋草Lysimachia hypericoides Hemsl.的全草。夏秋采集,洗净晒干。
性味
酸、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用于痈疮肿毒,胃肠出血,血崩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香唐松草
- 野木耳菜
- 丁癸草
- 青羊角
- 谷皮藤
- 雀麦
- 鸡(土从)
- 钻秆虫
- 柿花
- 钝齿铃子香
- 重叶莲
- 黑皮青木香
- 空心柳
- 贯众
- 鸊鷉
- 狗尾草
- 多穗石柯叶
- 松子仁
- 大发表
- 白鹇
- 土马鬃
- 蛇眼草
- 鹌鹑蛋
- 田菁
- 牛蹄甲
- 五谷虫
- 熊掌
- 挂金灯
- 樟树皮
- 密陀僧
- 桃枝
- 虎斑游蛇
- 黄毛耳草
- 姜味草
- 骆驼蹄瓣
- 血桐
- 燕麦草
- 野花生
- 小草
- 扁豆花
- 都拉
- 地柏
- 台湾千金藤
- 华南胡椒
- 干檀香
- 鸡爪七
- 湖北海棠
- 滇南杭子梢
- 小红人
- 山蓼
- 落葵
- 滇瑞香
- 山蜡梅
- 相思子
- 螃蟹脚
- 紫楠叶
- 小罗伞
- 红木耳
- 庵闾
- 绢毛菊
- 豆列当
- 海蚯蚓
- 广金钱草
- 白鹤灵芝
- 贴骨散
- 千层楼
- 商陆花
- 小一口血
- 青灰叶下珠
- 台湾榕
- 毛叶白粉藤根
- 蓝叶棵
- 牌楼七
- 雷公藤
- 鸢油
- 寻骨风
- 荷蒂
- 麝香草
- 救军粮叶
- 岗松
- 子楝树根
- 博落回
- 铁藤根
- 魔芋
- 武靴藤
- 旱田草
- 鸭脚木叶
- 长梗千里光
- 尖槐藤
- 鸡嗉子果
- 鸡爪竻
- 鸡爪簕
- 救必应
- 老虎须
- 鸡嗉子花
- 鸡娃草
- 鸡桑叶
- 鸡蛋七叶
- 吊岩风
- 假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