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叶火绒草
《中华本草》:针叶火绒草
拼音注音
Zhēn Yè Huǒ Rónɡ Cǎo
别名
小火草、苦艾、羊毛火绒草
英文名
all grass of Awlshapedleaf Edelweiss
出处
始载于《四川凉山州中草药资源普查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钻叶火绒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ontopodium subulatum (Fra-nch.) Beauv. [Gnaphalium subulatum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钻叶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,长5-30cm。根状茎粗短,根出条木质,有顶生密集的缨状叶丛,多分枝,通常疏散丛生。花茎多数,通常生于根出条叶丛上或根状茎上,被白以绢状蛛丝状茸毛或毛。叶条形或条状钻形,长0.8-3cm,宽不超过0.1cm,无柄,边缘反卷,上面被蛛丝状毛或长柔毛或近无毛,下面被白色茸毛;苞叶多数,与茎部叶等长或远较长,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宽1.2-3mm,两面被白色或有时黄褐色厚茸毛,开燕尾服成径2-6cm的苞叶群。头状花序,径3-4mm,常10-40个密集成复伞房状或团伞状;总苞长约3mm,被白色厚茸毛;总苞片约3层,先端无毛,尖或稍钝,常陷没于毛茸中;小花异形或雌雄异株;花冠长2.5-3mm;雄花冠漏斗状管状,有披针形尖裂片;雌花花冠丝状,冠毛白色;雄花冠毛上部稍粗厚,有锯齿;雌花冠毛细丝状,有细锯齿。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凸起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0-2900m的高山和亚高荒原、草甸、砾石坡地和针叶林外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散瘀止痛。主咽喉肿痛;痈疽肿毒;跌打损伤;关节红肿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,有解热,散瘀、止痛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松球
- 扁青
- 钻地风
- 寄马桩
- 肉半边莲
- 姜味草
- 苎麻根
- 辣椒叶
- 锥连栎
- 蕲蛇
- 萤火
- 枪乌贼
- 火焰草
- 醉针茅
- 钻秆虫
- 刺楸树根
- 钟花草
- 鸡屎白
- 臭草
- 湖北海棠
- 合萌叶
- 瓜蒌子
- 十大功劳根
- 万丈深
- 龙葵
- 川防风
- 毛蕊花
- 老鸦柿
- 水梨藤
- 带叶报春花
- 针刺铁仔
- 玉屑
- 青兔耳风
- 盘羊睾丸
- 红瑞木果
- 木棉根
- 伽喃香
- 天竹黄
- 粉条儿菜
- 水皂角子
- 野猪头骨
- 苦天茄
- 千灵丹
- 大苞叶千斤拔
- 毛鬼头伞
- 槐叶
- 桑寄生
- 黄海葵
- 阿尔泰扭藿香
- 乌骨麻
- 马尾千金草
- 篦齿蒿
- 鱵鱼
- 血苋
- 化香树叶
- 山苏子根
- 藏青果
- 香根芹
- 春尖油
- 天荞麦根
- 小盘木
- 三花枪刀药
- 千年健
- 羊须
- 三叶木蓝
- 豆腐渣果根
- 橘
- 鸭卵
- 鹳骨
- 青娘子
- 虫实
- 良藤
- 震天雷
- 牛奶柴
- 还阳草根
- 毛八角莲
- 横经席叶
- 柔毛水杨梅
- 谷芽
- 野葡萄藤
- 狭叶山胡椒
- 海蕴
- 鸡肚肠草
- 水银
- 黄开口
- 鲻鱼
- 山禾串
- 白背青荚叶
- 山菠萝根
- 蜘蛛抱蛋
- 千打锤
- 藁本
- 葶苈子
- 圆节山蚂蝗
- 春花木
- 细柄薯蓣
- 树腰子
- 女菀
- 芫花根
- 旱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