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花香
《中华本草》:黄花香
拼音注音
Huánɡ Huā Xiānɡ
别名
打烂碗花、黄香棵、小黄花、过路黄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藤黄科植物黄花香的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pericum beaniiN.Robson[H.patulum Thunb.var.henryi Veitch.ex Bean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黄花香 灌木,高约lm。全株无毛。幼枝红褐色,有2棱,老枝灰褐色,皮纵向开裂。单叶对生;叶柄短;叶片坚纸质,长椭圆形、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,长1-3.5cm,宽0.3-1.5cm,先端锐尖或钝或具小尖头,基部宽楔形,全缘,中脉直贯叶端,在下面凸出,侧脉每边2-4条,全面散布透明腺点和短腺线,上面绿色,下面白绿色。花1-3朵顶生;花直径3-4.5(-6)cmm苞片及小苞片卵形至长圆形,长0.5-1.5cm,宽0.2-0.5cm,有纵向条纹;萼片5,卵圆形至椭圆形;花瓣5,倒卵形,黄色,长1-2cm,宽0.8-1.5cm,先端圆形;雄蕊多数,合生成5束,长为花瓣1/2-3/5;子房卵球形,5室,花柱5。蒴果卵状球形,室间开裂。种子圆球形,两侧有龙骨状突起,表面有细蜂窝状纹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m以上的灌本丛中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散瘀。主湿热黄疸;淋病;泄泻;痢疾;黄水疮;烫火伤;毒蛇咬伤;跌打损伤;筋骨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鲜叶适量,捣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花香
别名
打烂碗花、黄香棵、小黄花、过路黄、大花金丝梅
来源
金丝桃科黄花香Hypericum patulum Thunb. var. henryi Veitch,以根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、广西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解毒散瘀。主治急、慢性黄疸型肝炎,泌尿道感染,结石,跌打损伤,风湿疼痛。外用治刀枪伤,毒蛇咬伤。还可治黄水疮,口腔炎,烫火伤,肠炎腹泻,菌痢,蛔虫等症。
用法用量
0.5~2两,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栀子叶
- 跌破勒
- 红车轴草
- 兴木蒂那布
- 信石
- 黄缅桂果
- 刷把草
- 龙鳞草
- 五色梅叶
- 玉
- 藏鮡肉
- 水百合
- 颠茄草
- 贝子
- 飞龙掌血
- 剑麻
- 鸭
- 陈壶卢瓢
- 大管
- 山茴芹
- 马蛋果
- 台湾榕
- 还筒子
- 藏茄
- 鬼笔
- 巴豆壳
- 水葫芦根
- 鲨鱼皮
- 麻油
- 白苏
- 太白三七
- 九龙盘
- 酸枣仁
- 东廧子
- 玉柏
- 刺楸
- 矮叶书带蕨
- 山稔根
- 塔黄
- 猫花
- 白粉蕨
- 地钱
- 缩砂蜜
- 鲮鲤
- 鹅观草
- 大二郎箭
- 桃耳七
- 吴萸叶五加
- 皮哨子
- 水金凤
- 鹤骨
- 黄精叶钩吻
- 聚花风铃草
- 三叶茶
- 清香桂
- 四方蒿
- 川木香
- 椿皮
- 青药
- 蜂药
- 豪猪肉
- 龙眼
- 台湾三颗针
- 水榕木根
- 戎盐
- 杜仲
- 铁扫帚
- 水松球果
- 雪上一支蒿
- 角翅卫矛果
- 针叶火绒草
- 通骨消茎叶
- 纵条肌海葵
- 装饰卷柏
- 全毛悬钩子
- 角翅卫矛根
- 香唐松草
- 黄颡鱼颊骨
- 核桃楸
- 山小橘
- 江南卷柏
- 长叶珊瑚果
- 田唇乌蝇翼
- 鞭叶铁线蕨
- 长叶山竹子
- 盾叶唐松草
- 偏叶白齿藓
- 狭叶香茶菜
- 香蕉弄蝶
- 广东升麻
- 棕叶狗尾草
- 红叶树子
- 鱼翅
- 虎膏
- 大马蓼
- 太白艾
- 铁棒锤茎叶
- 钱针万线草
- 三花枪刀药
- 纤花千金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