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香叶
《中华本草》:瑞香叶
拼音注音
Ruì Xiānɡ Yè
英文名
Leaf of Winter Daphne, Leaf of Frangrant Daphne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瑞香科植物瑞香Daphne odora Thunb.的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aphne odora Thunb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瑞香 常绿灌木,高约2m。枝细长,淡褐色,光滑无毛。叶互生;椭圆状长圆形,长5-8cm,宽1.5-2cm,全缘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近楔形,上面深绿,下面淡绿,均平滑无毛。花富有香气,白色或淡红色,无毛,长约1.2cm,成头状花序,生于枝端;苞片6-10,披针形,宿存;萼筒外部具柔毛,4裂,长约8mm;无花冠;雄蕊8;雌蕊1,子房光滑。果实为浆果状,圆球形,红色。花期3-5月。
生境分布
原产我国,现多栽培于庭园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归经
肺;脾经
功能主治
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疮疡;乳痈;痛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。
复方
治疗面部疮疔:鲜瑞香叶,洗净,蜂蜜少许,共和捣烂敷患处,日一、二次,(闽南民间草药);治风湿病:瑞香茎叶,煎水洗(湖南药物志)治胎动流血:瑞香叶四钱,虎耳草一两,水煎服(湖南药物志)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疮疡,捣烂敷之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鲜叶或干叶,研成粉末,敷疮疡,消肿止痛。内服,治疮疡及慢性皮肤病,并治痛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瑞香叶
拼音注音
Ruì Xiānɡ Yè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的叶片。
功能主治
治疮疡,痛风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疮疡,捣烂敷之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鲜叶或干叶,研成粉末,敷疮疡,消肿止痛。内服,治疮疡及慢性皮肤病,并治痛风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内服:煎汤,1~2钱。
复方
①治面部各种疔症:鲜瑞香叶,洗净,蜂蜜少许,共和捣烂敷患处,日换一、二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②治风湿病:瑞香茎叶,煎水洗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胎动流血,产后血晕:瑞香茎叶四钱,虎耳草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观音茶
- 瓣蕊唐松草
- 大果琉璃草
- 伏龙肝
- 芍药花
- 山橿
- 羊七莲
- 岩谷伞
- 地红子根
- 栘依果
- 奶浆木
- 大苞甲跖草
- 水朝阳花
- 番薯
- 山桐子
- 佛杜树
- 大理菊
- 水仙桃
- 柏树油
- 海虾
- 狗爪豆
- 树火麻
- 桑鳸
- 水八角
- 水冬瓜
- 柚皮
- 狗尾花
- 瑞连草
- 山艾叶
- 水接骨丹
- 水木草
- 高粱火焰苞
- 椰子
- 红苕母子
- 白刺
- 山慈姑花
- 柿根
- 浮尸草
- 颠茄草
- 肝风草
- 柠条根
- 山橘
- 大红菇
- 白饭树叶
- 苏铁叶
- 红藤蓼
- 垂柳
- 柿蒂
- 大狼毒
- 柏树
- 海燕
- 线叶蚤缀根
- 大九节铃
- 扭鞘香茅
- 杨梅树
- 瓜蒌皮
- 柿皮
- 大叶狼豆柴叶
- 胡麻花
- 大昏头鸡
- 大果卫矛
- 苏头
- 水仙根
- 高山扁枝石松
- 树救主
- 斑点虎耳草
- 白升麻
- 苍山冷杉
- 山玉桂
- 枫树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佛肚花
- 白檀根
- 树萝卜
- 榆皮涎
- 奶汁树
- 宁波溲疏
- 草问荆
- 狐四足
- 苒苒草
- 山梗菜
- 一品红
- 燕子尾
- 红石耳
- 百合花
- 石蔓藤
- 金鸡尾
- 白马骨根
- 稗根苗
- 凫羽
- 白屈菜
- 圆叶碱毛茛
- 凤尾草
- 跌破竻
- 洋草果
- 一支箭
- 马交儿
- 红缘层孔菌
- 球衣藻
- 圆叶乌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