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穗草
《中华本草》:肉穗草
拼音注音
Ròu Suì Cǎo
别名
家阿麻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野牡丹科植物肉穗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rcopyramis bodinieri Levl. Et Van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切碎晒干。
原形态
小草本,纤细,高5-12cm,具匍匐茎,无毛。叶片纸质,卵形或椭圆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钝、圆形或近楔形,长1.2-3cm,宽0.8-2cm,边缘具疏浅波状齿,齿间具小尖头,3-5基出脉,叶面被疏糙伏毛,基出脉微隆起,侧脉不明显,绿色或紫绿色,有时沿基出脉及侧脉呈黄白色,背面通常无毛,有时沿侧脉具极少的糙伏毛,通常呈紫红色,极稀为绿色,基出脉与侧脉隆起;叶柄长3-11mm,无毛,具狭翅。聚伞花序,顶生,有花1-3朵,稀5朵,基部具2枚叶状苞片,苞片通常为倒卵形,被毛,总梗长0.5-3(-4)cm,花梗长1-3mm,常四棱形,棱上具狭翅;花萼长约3mm,具四棱,棱上有狭翅,先端宽而成垂直的长方形裂片,裂片背部具刺状尖头,有时边缘微羽状分裂;花瓣紫红色至红色,宽卵形,略偏斜,长3-4mm,先端急尖;雄蕊内向,花药黄色,近顶孔开裂,药隔基部伸延成短距,距上弯,长为药室的1/2左右;子房坛状,先端具膜质,冠檐具波状齿。蒴果通常白绿色,杯形,具四棱,膜质冠长出萼1倍;宿存萼与花时无异。花期5-7月,果期10-12月或翌年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450m的山谷密林下、阴湿的地方或石缝间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涩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消肿解毒。主热毒血痢;暑湿泄泻;肺热咳嗽;目赤肿痛;吐血;疔疮肿毒;外伤红肿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泡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吕宋楸毛
- 血人参
- 齐墩果
- 玉簪花
- 山麦冬
- 钝齿青荚叶
- 鹿肾
- 大泡通
- 厚朴
- 八角莲
- 大黑蒿
- 石笔海胆
- 千里马
- 八爪金龙
- 夹竹桃
- 午香草
- 黑汉条
- 苍白秤钩风
- 栗毛球
- 山莨菪
- 南天竹根
- 奶浆参
- 粗糠柴
- 岩茴香
- 大花卫矛果
- 猕猴桃藤中汁
- 铧尖草
- 獾油
- 九节风
- 黑香柴
- 龙须草
- 花生壳
- 大叶白纸扇
- 管仲
- 刺猬皮
- 野大豆藤
- 苦檀子
- 土牡蛎
- 山槟榔
- 牛筋草
- 冬凌草
- 豺肉
- 风藤草
- 大风子
- 土半夏
- 山羊肝
- 鸡血七
- 异木患
- 麻柳树根
- 箭杆风
- 白草根
- 扭筋草
- 尖子木
- 禹余粮
- 大将军
- 独一味
- 木槿根
- 五瓣寄生
- 麦撇花藤
- 蟋蟀
- 猫儿屎果
- 地筋
- 漆树根
- 地精草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刺蒺藜
- 茳芒决明
- 黄瓜叶
- 榧螺
- 祁州一枝蒿
- 节节草
- 大沙叶
- 辣蓼草
- 蝌蚪
- 合掌消
- 绵参
- 十两叶
- 狗筋蔓
- 黄皮果
- 笔罗子
- 榕树果
- 斩龙草
- 大透骨草
- 防风叶
- 白毛藤
- 黄花小二仙草
- 川谷根
- 蚯蚓
- 接骨草
- 饭团藤
- 望月砂
- 香石藤果
- 胆星
- 散血藤
- 半枫荷
- 走马胎叶
- 南天仙子
- 红头小仙
- 橄榄核
- 三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