鳖脂
《中华本草》:鳖脂
拼音注音
Biē Zhī
别名
鳖膏、鳖油
英文名
Soft-shelled Turtle fat, fresh-water turtle f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鳖科动物中华鳖及山再鳖的脂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rionyx sinensis (Wiegmann) 2.Trionyx steindachneri Siebenrock采收和储藏:捕捉杀死后,剖腹,取其脂肪,鲜用。
原形态
1.中华鳖,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,成体全长约30-40cm。头尖,吻长,形成吻突呈短管状;鼻孔位于吻突前端,上下颌缘覆有角质硬鞘,无齿,眼小;瞳孔圆表,鼓膜不明显,颈部可长达70mm以上,颈基部无颗粒状疣,头、颈可完全缩入甲内。背腹甲均无角质板而被有革质软皮,边缘具柔软的较厚的结缔组织,谷称裙边。背面皮肤有突起小疣,成纵行棱起,背部中央稍凸起,椎板8对,肋板8对,无臀板,边缘无缘板相连。背部骨片没有完全骨质化,肋骨与肋板愈合,其末端突出于肋板外侧。四肢较扁平,前肢5指;内侧三指有外露的爪;外侧二指的爪全被皮肤包裹而不外露,后肢趾爪生长情况亦同,指、趾间具蹼而发达。雄性体较扁而尾较长,末端露出于裙边;雌性尾粗短,不露出裙边。泄殖肛孔纵裂。头颈部上面橄榄绿色,下面黄色,下颌至喉部有黄色斑纹,两眼前后有黑纹,眼后头顶部有10余个黑点。体背橄榄绿色或黑棕色,具黑斑,腹部肉黄色,两侧裙边处有绿色大斑纹,近尾部有两团豌豆大的绿色斑纹。前肢上面橄榄绿色;下面淡黄色,后肢上面色较浅。尾部正中为橄榄绿色,余皆为淡黄色。2.山瑞鳖,体近圆形,当体重9kg时,长、宽达36cm×21cm,体重大者可达20kg。体背隆起,皮肤粗糙,体背、边缘、颈基部、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肉质喜钉状突起;体后部的鼓钉更大而密。边缘内质裙边甚为肥厚。四肢粗壮,侧扁。尾短,略呈扁圆锥形,基部宽,末端尖。体灰黑色、墨绿色、紫黑色或黑青莲色。头、四肢乌黑色或墨绿色。腹面乌黑色带紫,具深色斑块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活于湖泊、河流、池塘及水库等水域。2.生活在山区的河流、溪、潭中。资源分布:1.除新疆、宁夏、青海、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,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。2.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滋阴养血;乌须发。主体弱虚赢;须发早白
用法用量
内服:佐餐,适量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蒙筌》:眼睫倒毛签入,可资除害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为滋养强壮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鳖脂
拼音注音
Biē Zhī
别名
鳖膏(《本草拾遗》),鳖油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脂肪。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蒙筌》:"眼睫倒毛签入,可资除害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为滋养强壮药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叶石楠
- 悬钩根
- 纤毛婆婆纳
- 麻牛膝
- 腊梅
- 黄接骨丹
- 挖耳草根
- 白榄根
- 牛耳草
- 血余炭
- 灯台树果
- 小檗
- 滇丁香
- 甘肃棘豆
- 鸦胆子
- 虎皮楠
- 莲子心
- 黄皮血藤
- 华南鳞盖蕨
- 接骨木
- 榜嘎
- 马雹儿
- 毛柄短肠蕨
- 合欢花
- 光叶海桐叶
- 水榕木根
- 绿玉树
- 毛蕊老鹳草
- 行夜
- 照山白
- 大叶酸藤
- 细香葱
- 红筷子冠毛
- 缩砂蜜
- 银线草
- 邪蒿
- 獭子树
- 紫藤根
- 浮萍
- 天韭
- 黄秋葵叶
- 水马桑枝叶
- 蘡薁藤
- 败火草
- 藏鮡胆
- 桃枝
- 三七
- 小肺筋草
- 丽子藤
- 药绿柴
- 红花岩松
- 狐肝
- 罐嘴菜
- 湖北海棠
- 皱叶南蛇藤
- 苎麻梗
- 狗母鱼
- 牡蛎肉
- 芒叶小米草
- 小南木香
- 紫啸鸫
- 盾果草
- 猬菊
- 小苦参
- 旋鸡尾
- 白扁豆
- 芜荑酱
- 独脚乌桕
- 广西过路黄
- 藏鮡肉
- 山大黄
- 桂叶素馨
- 过岗龙
- 带刺马鞭
- 护耳草
- 犀牛皮
- 葱花
- 扛板归
- 南五味子
- 算盘子叶
- 刀灰树
- 獐耳细辛
- 华南铁角蕨
- 肉穗草
- 山黄豆藤
- 灰包
- 苘麻子
- 花生衣
- 小贯众
- 小乌泡
- 大种半边莲
- 三叶枫
- 西藏野樱桃
- 白叶刺根
- 黄金凤
- 秀丽野海棠
- 黄花鸢尾
- 壶卢子
- 大泡通
- 岗松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