箐跌打
《中华本草》:箐跌打
拼音注音
Qìnɡ Diē Dǎ
英文名
Tibet Velvetplant
出处
始载于《思茅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石头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nura cusimbua (D. Don) S.Moore [G. angulosa (Wall.) DC.; Cacalia cusimbua D. Don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石头菜 多年生草本,高约1m。茎直立或半匍匐状,具疏柔毛,不分树或上部有伞房状分枝。茎下部叶披针形,向基部渐狭成柄;茎上部叶长圆形或略倒披针形,长10-21cm,宽4-7.5cm,先端渐尖,基部耳状抱茎,边缘具三角状锯齿,上面近无毛,下面沿叶脉具疏柔毛。头状花序约20个,排成顶生的伞状伞房花序,花梗细长,有条形总苞;总苞筒状,直径6-10mm;总苞片约14枚,长圆状条形,长9-11mm,先端渐尖,外面近无毛,边缘膜质;小花多数,全部管状,长约1.2mm,下部极狭窄,檐部膨大,具5齿,黄色。瘦果长圆状,长约2mm,具5-10棱,棱上具柔毛;冠毛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间竹林中或河边湿润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及西藏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续筋接骨;散瘀消肿。主骨折;跌打损伤;风湿性关节炎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内服:适量,泡酒。
各家论述
《思茅中草药》:用于骨折、跌打损伤、风湿性关节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箐跌打
别名
石头菜
来源
菊科箐跌打Gynura cusimbua (D. Don) S. Moore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甘、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接筋续骨,消肿散瘀。主治骨折,跌打扭伤,风湿性关节炎。
用法用量
1~2两,泡酒服;外用捣烂包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丁香油
- 白檀根
- 兰花叶
- 米面蓊叶
- 磨盘根
- 鹭鸶兰
- 地桃花
- 斩龙草
- 莸
- 堵喇
- 翠云草
- 杏仁
- 竹柏根
- 橙耳
- 春花木
- 蜀羊泉
- 测试
- 树腰子
- 斑鸠占
- 地草果
- 匙叶龙胆
- 矮地茶
- 酸浆
- 丽春花果实
- 刺血红
- 昂天莲
- 香油罐
- 香石藤
- 香加皮
- 雪猪油
- 雪山林
- 长隔距兰
- 九龙盘
- 霞天曲
- 桂叶素馨
- 香薷
- 香排草
- 火把花
- 香榧草
- 香皮树
- 鲟鱼
- 鲜地黄
- 香水月季
- 香根芹
- 香港四照花果
- 香叶天竹葵
- 雪灵芝
- 雪人参
- 栗子
- 罂粟壳
- 红孩儿
- 红叶树子
- 红山药
- 红果冬青根
- 红母猪藤
- 红云草
- 红杉
- 红沙
- 红小麻
- 红牛尾七
- 红果楠
- 红椿
- 瓠子子
- 吉笼草
- 红帽顶
- 藜芦
- 满天飞
- 乔木紫珠
- 锦灯笼
- 长梗千里光
- 海狗肾
- 朝鲜崖柏仁
- 九龙吐珠
- 鼻涕果
- 竹荪
- 洋地黄
- 臭冷杉
- 七星剑
- 海州骨碎补
- 鱼藤
- 春尖油
- 白兰花叶
- 竹叶
- 珠芽蓼
- 皂柳
- 竹叶马豆
- 竹鼠子油
- 一包花
- 一箭球
- 竹鼠子牙
- 波叶紫金牛
- 竹柏
- 慈竹茹
- 朝鲜梾木枝
- 药鼠李实
- 慈竹根
- 粘毛黄花稔
- 垂柳
- 一柱香
- 药用倒提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