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鹅脚板
《中华本草》:黑鹅脚板
拼音注音
Hēi é Jiǎo Bǎn
别名
干小黑药
英文名
Herb of Erectspine Sanicle
出处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nicula orthacantha S. Moore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、洗净、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0-50cm。根茎粗短,支根细而多。茎1-6,直立,上部分枝。基生叶叶柄长5-26cm,基部有阔膜质鞘;叶片心形或心状五角形,长2-7cm,宽3.5-7cm,掌状3全裂,中裂片楔状倒卵形,基部有短柄,侧裂片斜楔状倒卵形,通常2裂至中部或近基部,所有裂片表面绿色,背面淡绿色或沿脉处呈淡紫红色,先端2-3浅裂,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刺毛状齿;茎生叶略小,掌状3全裂。伞形花序具2-3分枝;总苞片3-5,钻形;伞辐3-8;小总苞片约5,线形或钻形;小伞形花序有花6-7;萼齿窄线形或刺毛状;花瓣白色、淡蓝色或紫红色,倒卵形;花柱长,向外反曲。双悬果卵形,长2.5-3mm,宽2-2.5mm,表面有短直的皮刺,有时皮刺基部连成薄层;分生果横剖面略呈圆形,油管不明显。花、果期4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-3200m的山涧林下、路旁、沟谷及溪边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归经
归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益肺止咳;祛风除湿;活血通络。主麻疹后热毒未尽;肺热咳喘;顿咳;劳嗽;耳热瘙痒;头痛;疮肿;风湿关节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治麻疹后热毒未尽,耳热瘙痒,跌打损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黑鹅脚板
拼音注音
Hēi é Jiǎo Bǎn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全草。春、夏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直刺变豆菜,又名:直刺山芹菜。
多年生草本,无毛,高8~50厘米。根茎短,黑色。茎直立,1~6条,上部分枝。基生叶圆心形或心状五角形,长2~7厘米,宽3.5~10厘米,掌状3全裂,中裂片楔状倒卵形或菱状楔形,侧裂片斜楔状倒卵形,所有裂片先端2~3浅裂,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短刺芒状齿;叶柄长5~26厘米;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,唯叶柄较短;花序下的叶仅作3深裂。伞形花序,具2~3分枝,顶生;总苞片3~5,狭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;伞幅3~8;小总苞片约5枚,线状披针形;花梗6~7;花白色、淡蓝色或淡紫红色;雌花1朵居中央,无花梗,萼片5,花时椭圆状披针形,果时芒刺状,花瓣5,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;雄花数朵,在雌花周围,有花梗。双悬果,椭圆形,长2.5~3毫米,棱明显;皮刺短而直,先端无钩,有时基部连成薄膜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林下、溪边。我国西北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等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苦,温。"
功能主治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,解毒。治麻疹后热毒未尽,耳热瘙痒,跌打损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滇列当
- 大鱼鳔花
- 鲜地黄
- 滇茵陈
- 合掌消
- 鹰眼睛
- 龙眼叶
- 龙眼壳
- 猪毛参
- 龙眼核
- 五香血藤
- 踏膀药
- 水红木根
- 山红稗
- 香毛草
- 角花翠雀
- 升登
- 十字苔草
- 瓶耳小草
- 狗牙根
- 酒饼叶
- 美味牛肝
- 新疆延胡索
- 三棱草
- 翼首草
- 兰花根
- 小草乌
- 小花琉璃草
- 蒟酱
- 细锥香茶菜
- 蚌肉
- 牛蹄甲
- 长春花
- 复羽叶栾树
- 九龙盘
- 鸮
- 伞花绢毛菊
- 秋海棠果
- 柠檬皮
- 皂荚叶
- 新疆木通
- 杜香
- 红毛草
- 光叶水苏
- 细叶谷木
- 黄栌
- 香蕈
- 小黄泡
- 光梗丝石竹
- 蝴蝶藤
- 紫色翼萼
- 管仲
- 臭黄皮
- 贴骨散
- 滇竹根七
- 大风药
- 鹿角菜
- 海雹菜
- 南枳椇
- 荜茇根
- 杜仲
- 山海螺
- 海螺厣
- 金甲豆
- 小白花苏
- 海蛇
- 鳕鱼骨
- 小紫含笑
- 磨盘根
- 断线蕨
- 大鱼鳅串
- 苹果叶
- 五齿剑
- 野芫荽
- 黄花夹竹桃
- 细木通
- 小米柴
- 猫肝
- 匙叶伽蓝菜
- 雪见草根
- 蚍子草
- 青桐翠木
- 西番莲
- 杯苋
- 风箱树花
- 熊脑
- 鸭脚蓼
- 大马蓼
- 中华胡枝子
- 仙鹤草
- 石菖蒲花
- 金花菜
- 紫花景天
- 紫茎棱子芹
- 十八症
- 金瓜草
- 矮叶书带蕨
- 野棕
- 黄藨根
- 金挖耳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