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沙
《中华本草》:地沙
拼音注音
Dì Shā
别名
米洋参
英文名
Skyblue Burmannia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玉簪科植物三品一枝花的根茎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urmannia coelestis D. Don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三品一枝花,一年生小草本,高10-30cm。根茎短,须根肉质。基生叶少数,线形或披针形,长1-1.5cm,宽1-3mm,先端急尖,平行脉,中脉不明显;膜质;茎生叶2-4片,紧贴于茎上,线形,长1-1.8cm。苞片披针形,长约4mm;花单生或少数簇生于茎顶具3翅,翅由花被裂片中部起直达子房的基部,长约10mm,宽约2.5mm,蓝色或紫色;花被裂片6,带黄色,外轮裂片卵状三角形,长约1.5mm,内轮裂片很小,长不及0.5mm;雄蕊3,药室横裂,药隔宽,背部2个略分叉的鸡冠凸起;子房下位,花柱线形,柱头3裂。蒴果倒卵形,横裂。种子多而小,条形。花期10-11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。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,一般土壤均可栽培,但宜选择排水良好的坡地栽种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直播法。冬季采收种子,晒干贮藏待播。早春,按行距25cm开浅沟条播,上覆细土1-2cm。 田间管理 播后注意保持土壤潮湿,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;生长期中耕除草2-3次,结合中耕除草,施肥1-2次;干旱时注意浇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生于溪边或阴湿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平;甘
功能主治
健脾消积;。主小儿疳积;消化不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地沙
拼音注音
Dì Shā
别名
米洋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水玉簪科植物三品一枝花的根茎及根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三品一枝花,又名:蛆儿草。
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约20厘米。根茎短,须根细。茎纤弱,单生,有时分枝。基生叶旋叠状,线状披针形,长约2.5厘米,宽2.5~4毫米;茎生叶互生,与基叶同形,愈上则愈小。花蓝紫色,2~7朵,顶生,无柄或有极短的柄;花被管状,有翅3条,裂片6,外列3片卵状三角形,内列3片,较小;雄蕊3,着生于花被内裂片下方,无花丝,药隔膨大;柱头3裂,囊状。花期冬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茅草丛中。分布我国西南部及东部。
性味
性平,味甘。
功能主治
健脾,润肺。
复方
治小儿疳积:地沙二钱,地星宿一钱。蒸瘦猪肉或鸡蛋吃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贼鱼腹中墨
- 木本胡枝子叶
- 扁豆
- 萝芙木
- 喜马拉雅紫茉莉
- 黑壳楠
- 黄芫花
- 跌打草
- 鳖甲
- 黄背草
- 白鱼
- 一枝黄花
- 轮叶景天
- 紫堇花
- 尖齿耳蕨
- 白榄根
- 杉叶藻
- 白乳菇
- 公鱼
- 柳叶
- 竹节参
- 贵州花椒
- 鼻烟
- 乌药子
- 水杨梅
- 画眉草
- 离根香
- 乌木屑
- 土丹参
- 三尖杉根
- 土马鬃
- 红树果
- 一匹草
- 鸡爪簕
- 岗柃
- 紫竹根
- 红橡木子
- 八角莲
- 蓝叶藤
- 竹精
- 鸭脚茶
- 苦瓜子
- 戟叶瓦韦
- 单叶血盆草
- 蕨萁
- 薯莨
- 落地生根
- 青麸杨根
- 五瓣寄生
- 黄筒花
- 棣棠花
- 假菠萝
- 柿
- 仔榄树
- 天韭
- 小叶买麻藤
- 菟丝草
- 露兜竻蔃
- 一柱香
- 树头菜根
- 灰钉
- 白草根
- 海虾
- 鲎尾
- 翡翠
- 牛肚
- 金慈姑
- 钩藤
- 凤凰衣
- 白花灯笼
- 鸭胆
- 绵羊血
- 干檀香叶
- 挖耳草
- 珍珠伞
- 鹳骨
- 黄花远志
- 通经草
- 皱杓兰
- 野胡萝卜根
- 冬瓜
- 大枣
- 黑顶卷柏
- 珠果黄紫堇
- 红丝线
- 白鲜皮
- 大香附子
- 白术
- 多穗石柯
- 贯众
- 水菖蒲
- 泽珍珠菜
- 委陵菜
- 花酸苔
- 杨梅树
- 白矾
- 粤万年青
- 椰子皮
- 黑蚂蚁
- 地蜂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