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马哈鱼
《中华本草》:大马哈鱼
拼音注音
Dà Mǎ Hā Yú
别名
大马哈、大发哈、果冬、秋鲑
英文名
salmo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鲑科动物大麻哈鱼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ncorhynchus Keta( Walbaum)采收和储藏:秋季由海入江产卵后捕捞,用时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或焙干备用。
原形态
大麻哈鱼,体稍侧扁,一般长约60cm。头大,吻长,突出,微弯,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,使上下颌不相吻合。眼距吻端比距鳃孔为近。口大,牙扁而尖锐,顶端向内微弯,上下颌各具1列大牙。鳃孔大,鳃耙19-25。体被细小圆鳞。侧线明显。侧线鳞132-148(19-26/18-24)。背缘自头后渐次降起直至背鳍基部。背鳍3-4,9-11,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约相等。脂鳍小,和臀鳍相结,臀鳍2-4,12-15。胸鳍1,41-16,较小,位低,腹鳍1-2,8-11。尾鳍叉形。头背和体背青黑色,腹部银白色,成鱼体侧有10-12条橙赤色的横斑。臀鳍、腹鳍灰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生殖洄游性鱼类,原栖息于太平洋中。每年秋季(秋鲑)由鄂霍次克经库页岛成群进入黑龙江、乌苏里江等河流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黑龙江、乌苏里江、松花江及图们江。
化学成分
每500g肉中含蛋白质38.0g、脂肪32.2g、灰分2.6g(钙、磷、铁)、维生素B1 0.05mg、维生素B2 0.18mg、烟酸 7.4mg。
性味
味甘;性微温
功能主治
补虚;健胃;利水。主虚劳赢瘦;消化不良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00g;或焙干研末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物动物志》,有滋补、健胃的功能。主治消化不良、胸腹胀满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马哈鱼
拼音注音
Dà Mǎ Hā Yú
别名
大马哈、大麻哈鱼
来源
鲱形目鲑科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 (Walb.),以全鱼入药。
生境分布
黑龙江。
功能主治
滋养,行水,健胃。主治消瘦,水肿,消化不良、膨闷胀饱等症。
复方
治水肿:大马哈鱼和豆腐一起炖熟,不加食盐,连续服用。
治消化不良、膨闷胀饱:大马哈鱼籽1碗,砂仁5两,放至鱼籽上,置通风处干燥,制成粉末,每服2钱,日服3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草蜘蛛
- 云豹骨
- 楮头红
- 化香树果
- 卵叶贝母兰
- 花蚊虫
- 鲨鱼骨
- 白茎鸦葱
- 红茎黄芩
- 剑叶玉簪
- 杨栌耳
- 少花腰骨藤
- 黄花岩松
- 山苦荬
- 大树三台
- 四叶细辛
- 鹤虱风
- 红对节子
- 灯心草根
- 杧果钉
- 可爱复叶耳蕨
- 血见愁老鹳草
- 草威灵
- 残槁蔃
- 蜜桶花
- 大蝎子草
- 盒果藤
- 鲫鱼胆
- 大石韦
- 山芭蕉子
- 獭胆
- 山香果
- 山黄菊
- 大飞天蜈蚣
- 大金香炉
- 大石枣
- 四棱杆
- 漏斗苣苔
- 蛤壳
- 珊瑚草
- 小天蒜
- 厚叶牛耳草
- 山桂皮
- 西伯利亚青兰
- 地仙桃
- 大尾摇
- 西南槐树
- 葱白
- 云雾七
- 小苏苏棵花
- 厚叶沿阶草
- 莼菜
- 大蓑衣藤根
- 大叶树萝卜
- 秦岭冷杉
- 柳兰叶风毛菊
- 河豚
- 化香树
- 崖棕根
- 东廧子
- 小发散
- 帽辫七
- 新疆香堇
- 剑叶耳草
- 小花鸢尾根
- 山白菊
- 鸡子壳
- 唐古特马尿泡
- 亮叶桦皮
- 草蚂蚱莲
- 黄栌枝叶
- 莲状绢毛菊
- 太白韭
- 卵叶橐吾
- 山马鞭草
- 星宿菜
- 大透骨草
- 大风药叶
- 老枪谷叶
- 散血飞
- 红大戟
- 柳叶藓
- 樱桃枝
- 灯笼果
- 奶浆果
- 白鱼尾
- 小红蒜根
- 石枫药
- 大叶钩藤
- 大青木
- 蓝玉簪龙胆
- 蒙自木蓝
- 沙枣
- 大头茶
- 杏香兔耳风
- 单根木
- 大红毛叶
- 山石榴
- 小地松
- 寻骨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