墙草根
《中华本草》:墙草根
拼音注音
Qiánɡ Cǎo Gēn
别名
田薯、白石薯、软骨百薯、石薯、指甲薯、细叶贯菜子、水萝卜
出处
出自《福建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墙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rietaria micrantha Ledeb.[P.debils Forst.Var.Micrantha(Ledeb.)Wedd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多为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长5-30cm。茎肉质,细弱,近直立或平卧,生柔毛,多分枝,稀不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细,长0.2-1.5cm;叶片卵形或狭卵形,长0.5-3cm,宽0.3-2cm,先端微尖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全绿,两面疏生短毛,钟乳体点状;基生脉3条。花杂性,有短柄,1或数朵生于叶腋;苞片狭披针形;两性花直径约1mm,花被片4,狭椭圆形,雄蕊4,与花被片对生;雌花花被片4,合生至中部。瘦果卵形而扁,长约1mm,光滑,黑褐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3500m的山坡阴湿处或石隙间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苦;酸;性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;拔胶。主痈疽疗疖;乳腺炎;睾丸炎;深部脓肿;多发性脓肿;秃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~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复方
①治痈疽疔疖: 墙草鲜根,捣烂调蜜摊在消毒纱布上,敷患处。②治足底挫伤瘀血或脓肿(俗名重底): 墙草根、葱头、石灰同捣烂,敷患处。 (性味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③治背痈,秃疮,睾丸炎,脓疡: 墙草鲜根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实用中草药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墙草根
拼音注音
Qiánɡ Cǎo Gēn
别名
白石薯、田薯(《福建中草药》),石薯、软骨石薯(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福建中草药》
来源
为荨麻科植物墙草的根。全年均可采挖,多为鲜用。
原形态
墙草,又名:白猪仔菜。
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长10~50厘米。茎肉质,多分枝。细弱,近直立或平卧,生微柔毛。叶互生,叶片卵形或狭卵形,长0.5~3厘米,宽0.3~2厘米,先端微尖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全缘,两面疏生短毛,基出3脉,叶柄细。花杂性,具短柄,1或数朵生于叶腋;苞片狭披针形,两性花直径约1毫米,花被片4,狭椭圆形,雄蕊4,与花被片对生;雌花花被片4,合生至中部,子房与花被分离,柱头短线形或长线形。瘦果卵形,扁,长约1毫米,光滑,黑褐色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的多石处、田塍湿地或草地。我国南北均有分布。
性味
苦酸,平。
功能主治
拔脓消肿。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患部。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复方
①治痈疽疔疖:墙草鲜根,捣烂调蜜摊在消毒纱布上,敷患处。
②治足底挫伤瘀血或脓肿(俗名重底):堵草根、葱头、石灰同捣烂,敷患处。(性味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背痈,秃疮,睾丸炎,脓疡:墙草鲜根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实用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墨
- 胖大海
- 栓皮栎
- 阿尔泰紫菀
- 功劳叶
- 定草根
- 水韩信草
- 东风菜根
- 水慈姑
- 大叶醉鱼草
- 薯莨
- 盘石龟
- 栀子花
- 高山大戟
- 番薯藤
- 铜锤玉带草
- 金腰燕
- 蛇不见
- 刺芋
- 唇香草
- 刺梨
- 鸡根
- 茉莉
- 红毛菍
- 砒霜
- 豇豆壳
- 催吐萝芙木
- 刺果藤仲
- 柳絮
- 刺苞南蛇藤果
- 浆水
- 鸽粪
- 刺黄柏茎叶
- 土羌活
- 三颗针
- 三蕊草
- 苏铁根
- 叶下珠
- 柠檬桉叶
- 牛至
- 九香虫
- 雉脑
- 小石松
- 白前
- 火焰兰
- 梧桐叶
- 石蛇
- 骆驼肉
- 石鲫
- 刺莓果
- 小山稔
- 山白龙
- 阔叶垂头菊
- 盾叶莓
- 蜂胶
- 清明菜
- 匙叶草
- 小朴松实
- 山郎木根
- 天茄子
- 美花风毛菊
- 飞廉
- 金丝藤
- 打碗花
- 黄毛山牵牛
- 香石藤果
- 黄锁梅
- 蔓生百部
- 银南星
- 黄葛树
- 向日葵
- 路郎鸡
- 大叶井口边草
- 丁香蓼根
- 土牡蛎
- 铁精
- 角盘兰
- 勒马回
- 透茎冷水花
- 万寿菊
- 小红袍
- 黑山蔗
- 铁扫帚
- 剪草
- 芭蕉花
- 红楤木
- 百眼藤
- 异株百里香
- 苕叶细辛
- 黄连
- 猪肚
- 杠香藤
- 铜牛皮
- 铁草鞋
- 刺海松
- 强威生草
- 石链子
- 铜锤草根
- 鲇鱼
- 蒙自赤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