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州一枝蒿
《*辞典》:祁州一枝蒿
拼音注音
Qí Zhōu Yì Zhī Hāo
别名
蛇舌草、竹叶艾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鱼胆草、苦蒿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祁州药志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小飞蓬的全草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~120厘米,全体绿色,具脱落性毛。上部多分枝,小枝柔弱。基部叶近匙形,长7~10厘米,宽1~1.5厘米,边缘齿裂或全缘,有缘毛;上部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直径约5毫米,具长柄,排列成圆锥花序;总苞半球形,长约4毫米;苞片线形;边缘舌献花白色,极小,雌性;中央管状花黄色,两性,先端5裂。瘦果扁平,略有毛,长约1.5毫米,冠毛长约4毫米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田野、路旁。分布华北、华东、华南各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挥发油0.29%(鲜品),1.14%(干品)。挥发油中含柠檬烯、芳樟醇,乙酸亚油醇酯及6%的醛类;还有母菊酯、去氢母菊酯和矢车菊属烃X。地上部分含枯牧烯及邻-苄基苯甲酸。
药理作用
开花季节的叶所含挥发油,能防治儿童对牛乳的过敏性泄泻。还可用于腹泻或内出血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》:"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,祛风止痒。治口腔炎,中耳炎,眼结膜炎,风火牙痛,风湿骨痛。
①《祁州药志》:"清凉解热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退热,祛风湿。治骨痛,尿血,铜钱癣。"
③《云南中草药》:"清热,解毒。"
④《湖南药物志》:"杀虫止痒法风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捣汁含漱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煎汤0.3~1两。
复方
①治中耳炎:鱼胆草鲜叶,捣汁,加鳝鱼血滴耳,每日二次。
②治结膜炎:鱼胆草鲜叶,捣汁滴眼。
③治热性牙痛:鱼胆草鲜全草,捣烂含于牙痛处。
④治口腔炎:鱼胆草叶,加以配伍,水煎服。(选方出《云南中草药》)
⑤治大头风:小飞蓬一两,灯芯五枚,石膏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⑥治肾囊风:小飞蓬二两。煎水洗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朴松实
- 墙草根
- 炮仗筒
- 皮袋香
- 胖血藤
- 鯆鱼
- 乔木紫珠
- 草果
- 枇杷叶露
- 泡囊草根
- 七角枫
- 排骨灵
- 爬山猴
- 胖根藤
- 蒲黄
- 蓬蘽
- 螃蟹甲
- 炮掌果
- 砒霜
- 千脚虫
- 芡实茎
- 萍蓬草根
- 蒲圻贝母
- 蒲桃壳
- 蒲桃根皮
- 蟛蜞
- 全缘凤尾蕨
- 拳参
- 菩提香
- 蓬莪术
- 七星草乌
- 蒙自赤杨
- 皮袋香根
- 三对节
- 云南金莲花
- 剪红纱花
- 辫子草根
- 铁杆地柏枝
- 红楠
- 垂果大蒜芥
- 奶汁树
- 竹叶椒根
- 黄珠子草
- 漆大姑根
- 白石英
- 拐枣七
- 铰剪藤
- 刺蓼
- 红枫荷
- 竹实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虾蟆皮
- 倒触伞
- 茯苓
- 南牡蒿
- 雪乌
- 广防风
- 长叶丹参
- 蔓荆子
- 小叶买麻藤
- 黄鳝藤
- 越瓜
- 云南冻青叶
- 山豆根
- 山大刀
- 野席草
- 河蚌
- 一碗泡
- 延羽卵果蕨
- 松木皮
- 田菁
- 斩龙草
- 马骨节
- 一品红
- 块茎糙苏
- 黑及草
- 大叶接骨藤
- 多齿蹄盖蕨
- 点头菊
- 川谷根
- 蛇疙瘩
- 狗骨节
- 棕叶七
- 犁头尖
- 伏毛山豆根
- 蜀羊泉
- 广西莲座蕨
- 石蕊
- 秋木瓜
- 刺李
- 苘麻子
- 老鸦胆根
- 水前草
- 犁头草
- 华西小石积
- 戴胜
- 十字苔草
- 省藤
- 胜红蓟
- 黄皮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