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霜
《中华本草》:石霜
拼音注音
Shí Shuānɡ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网衣科植物高山黑红衣的叶状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ycoblastus alpinus (Fr.)Kernst.采收和储藏:6-7月于雨后或小雨天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叶状体灰白色,颗粒状,紧贴于基质上,外观似沉积物。子囊盘黑色,圆盘状,直径1-2mm;侧丝不分枝,紧密排列,子囊长椭圆形,内有1个孢子,孢子无色,椭 圆形,1室,壁厚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苦;微涩;性平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止血;敛疮;涩精。主外伤出血;烫火伤;梦遗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霜
拼音注音
Shí Shuānɡ
来源
地衣类网衣科黑红衣属植物高山黑红衣Mycoblastus alpinus (Fr.)Kernst.,以叶状体入药。夏季雨后或小雨天采收,去杂质,晒干。
性味
苦、微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止血,消炎,镇痛,涩精。用于梦遗。外用治外伤出血,烧烫伤。
用法用量
1~2钱。外用适量,研粉撒敷或香油调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石霜
拼音注音
Shí Shuānɡ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网衣科植物高山黑红衣的全体。6~7月于雨后采收,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地衣体灰白色,颗粒状,紧贴在基质上,外表似沉积物。子器黑色,圆盘状,直径1~2毫米;子囊下层无色;侧丝不分枝,紧密排列;子囊长椭圆形;孢子1个,无色,1室,椭圆形,壁厚。
生境分布
生于岩石上。
性味
味苦微涩,性平。
功能主治
止血,消炎,镇痛,涩精。治外伤出血,烫火伤,梦遗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。外用:研末敷。
复方
①治外伤出血:石霜三钱,太白三七二钱,共研细粉,撒敷患处。
②治烫火伤:石霜适量,研粉撒敷或香油调敷伤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桕
- 鱼尾葵
- 算盘子叶
- 通经草
- (鱼彭)鱼鳃
- 香秋海棠
- 美商陆子
- 驴耳风毛菊
- 甘松
- 莎木面
- 鹿筋
- 飞燕草
- 蛇葡萄
- 野拔子
- 海桑
- 零陵香
- 走马芹
- 金雀儿
- 诃子
- 黄荆
- 舒筋草
- 千只眼
- 虫牙药
- 地钱
- 建砂仁
- 马肉
- 鸨油
- 毛蕨根
- 黄颔蛇骨
- 葛谷
- 小白绵参
- 金花草
- 七叶一枝花
- 淡味当药
- 细叶刺针草
- 侧柏叶
- 金色狗尾草
- 醉鱼草
- 黄锁梅叶
- 亮叶冬青
- 野黄瓜
- 胡桃仁
- 合欢皮
- 茶绒
- 三七
- 兴木蒂那布
- 栓皮栎
- 梧桐
- 三丫苦叶
- 大黄茎
- 针刺铁仔
- 大麦苗
- 红牛尾七
- 广东升麻
- 狗筋蔓
- 石地钱
- 华东瓶蕨
- 象肉
- 乱角莲
- 茵陈
- 香水塔花
- 巴豆油
- 桃枝
- 准噶尔鸢尾
- 胡椒
- 凌霄
- 豇豆叶
- 长白楤木
- 乔木刺桐
- 西藏凹乳芹根
- 石上开花
- 浆水
- 双翎草
- 百灵草
- 大青木
- 打箭菊
- 天胡荽
- 金不换
- 蜻蜓
- 甘遂
- 花锚
- 金雀根
- 水葱
- 木槿
- 梓实
- 青榨槭
- 马比木
- 樱桃枝
- 山核桃皮
- 天脚板果
- 柏勒儿茶
- 番荔枝叶
- 乔木紫珠
- 胡颓子叶
- 吊兰
- 山胡椒根
- 九牛力
- 半蒴苣苔
- 百舌鸟
- 鬣羚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