罂粟嫩苗
《中华本草》:罂粟嫩苗
拼音注音
Yīnɡ Sù Nèn Miáo
英文名
seedling of Opium poppy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.的初生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paver somniferum L.采收和储藏:2-3月采摘,洗净。
原形态
罂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30-60cm,栽培者可达1.5m。无毛,或在植物体下部与总花梗上具极少的刚毛,有乳状液计。根通常单生,垂直。茎直立,不分枝,无毛,具白粉。叶互生,无托叶;茎下部的叶有短柄,上部的叶无柄,抱于茎上;叶片长5-30cm,宽3-20cm,朱端渐尖或钝,基部心形,叶脉明显,略突起,边缘为不整齐的波状锯齿,两面无毛,被白粉成灰绿色。花单一,顶生,常下垂,具长柄,花梗长可达25cm,无毛或稀具极流的刚毛;萼片2,长椭圆形或阔印形,绿色,边缘膜质,早落;花瓣4,有时为重瓣,近圆形或近扇形,长4-7cm,宽3-7cm,边缘浅波状或各种分裂,白色、粉红色、红色至紫色;雄蕊多数,生于子房的周围,花丝纤细,白色,花药黄色,2室纵裂;雌蕊1,于房长方卵圆形,无毛,l室,胚珠多数,着生于倒膜胎座上,无花柱,柱头5-18枚,辐射状排列,成扁盘状。蒴果球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4-7cm,直径4-5cm,无毛,成熟时外皮黄褐色或淡褐色,孔裂。种子多数,细小,肾形,直径0.5-1cm,表面粗蜂窝状,灰褐色。花期4-6月,果期6-8月。
化学成分
罂粟根芽的愈伤组织中含有去甲血根碱(norsanguinarine),6-丙酮基-二氢血根碱(6-acetonyl-dihydro-san-guinarine),血根碱(sanguinarine),二氢血根碱(dihydrosan-guinarine),氧化血根碱(oxysanguinarine),原阿片碱(protopine),隐品碱(cryptopine),木兰碱(magnoflorine)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除热润燥;开胃厚肠。主泻痢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作蔬食,除热润燥,开胃厚肠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罂粟嫩苗
拼音注音
Yīnɡ Sù Nèn Miáo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嫩苗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罄粟"条。
化学成分
含那可汀、可待因、吗啡及罂粟碱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作蔬食,除热润燥,开胃厚肠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澜江百合
- 木瓜根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水翁根
- 清风藤
- 山橘叶
- 仙半夏
- 芒萁骨根
- 葶苈
- 毛叶西香罗勒
- 旱柳叶
- 花血藤
- 生藤
- 地莓子
- 引水蕉
- 多穗石柯
- 石花
- 化药
- 云支花
- 倒赤伞
- 榄李树汁
- 肾果小扁豆
- 滇羌活
- 尾花细辛
- 白头翁花
- 水茴香藻
- 燕窝
- 胡燕卵
- 水虾草
- 细叶大戟
- 山羊参
- 木锥花
- 吹火筒
- 宽叶紫萁
- 石莲
- 倒触伞
- 胡麻草
- 红曲
- 羊乳
- 薅田藨
- 山胡椒叶
- 羊蹄叶
- 东北雷公藤
- 水细辛
- 羊屎条花
- 梅花冰片
- 火头根
- 野烟叶
- 蒿枝七
- 地黄瓜
- 大葫芦
- 石夹生
- 衡州乌药
- 唇香草
- 牯牛卵囊
- 越西木香
- 茄花
- 野樱花
- 毛莸
- 刺玫果
- 绣球防风果
- 木瓜枝
- 水绵
- 栗花
- 吊岩风
- 凤眼果根
- 佩兰
- 云实
- 山扁豆子
- 裂序楼梯草
- 头顶一朵花
- 山苏木
- 柚树寄生
- 千金子
- 对叶豆
- 小儿腹痛草
- 盐匏藤果
- 天山堇菜
- 红果冬青
- 刺梨
- 木兰花
- 兰竹参
- 羊靥
- 腐卑
- 栲栗果壳
- 臭灵丹
- 香叶根
- 华东瘤足蕨
- 蒌叶
- 虾子花
- 水珠草
- 杏叶
- 马宝
- 山甘草根
- 斑瓣虎耳草
- 水湿柳叶菜
- 岭南花椒根
- 山野扁豆
- 喜鹊肉
- 四方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