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扁藤
《中华本草》:红扁藤
拼音注音
Hónɡ Biǎn Ténɡ
别名
背带藤。
英文名
root of Chung Grape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闽赣葡萄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is chungii Metcalf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根及茎均切段或片,叶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闽赣葡萄 木质藤本。小枝无毛或被锈色短毛,后变无毛;卷须长5-10cm。单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1.5-4cm,无毛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形状变化较大,三角状卵形、宽卵形或披针形,长3.4-11.5cm,宽2.6-6.8cm,先端短渐尖或渐尖,基部通常截形,有时为截状浅心形,稀为浅心形,边缘有小牙齿,两面无毛或很快变无毛,常被白粉;侧脉3-4对,细脉隆起,形成明显的脉网。圆锥花序与叶对生,长4-9cm,初被锈色蛛丝状毛,后变无毛;花萼盘状;花瓣5,先端粘合,基部分离,开花后整个呈帽状脱落;雄蕊5;子房基部与花盘合生。浆果球形,直径约6m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丛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其化学成分有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,阻碍血凝。
性味
甘;涩;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消肿拔毒。主疮痈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:味甘、涩、性平。有消肿拔毒的功能。用于疮痈疖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扁藤
别名
背带藤
来源
葡萄科红扁藤Vitis chungii Metc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。
性味
甘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消肿拔毒。治疮痈疖肿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皂荚子
- 禾叶墨斛
- 牛金子
- 苦丁
- 蚌泪
- 白线蛇
- 大头菜子
- 黑头草
- 蚕退纸
- 榧花
- 火炭母草
- 鸡爪枝皮
- 琼越线蕨
- 毛连菜
- 波罗蜜
- 玉米黑粉
- 枫香树叶
- 水蛭
- 木姜子茎
- 黄龙藤
- 台湾土豆蔻
- 鸦葱
- 钗子股
- 秤杆草
- 马桑
- 大黄茎
- 蛇退
- 倒扣草
- 綟木
- 毛五加皮
- 凤尾铁角蕨
- 黄栎
- 土瓜
- 臭梧桐花
- 小地扭
- 银朱
- 密花树
- 杧果核
- 大叶紫苏
- 井底泥
- 铁箭矮陀
- 干冬菜
- 辫子草根
- 朱蕉
- 小石松
- 鳝鱼骨
- 藜茎
- 粉瘤菌
- 湖瓜草
- 灯台树果
- 白花菜
- 野牡丹
- 海狸香
- 虫莲
- 兔血
- 银丝杜仲
- 茯苓皮
- 刺糖
- 粪箕笃
- 鼠李皮
- 绿萼梅
- 秋海棠茎叶
- 梵天花根
- 两头尖
- 闹狗药
- 黑石耳
- 缘桑螺
- 紫菜
- 滑石粉
- 红茴香叶
- 金瓜
- 松下兰
- 红树叶
- 常春卫矛
- 麻布七
- 柳叶见血飞
- 三爪金龙
- 蝌蚪
- 滇瑞香
- 微籽
- 南亚新木姜
- 鸡骨常山
- 海金沙草
- 蠮螉
- 金钗
- 胡葱子
- 友水龙骨
- 荞麦秸
- 熊掌
- 三角叶风毛菊
- 大过山龙
- 波棱瓜
- 刺葡萄根
- 玫瑰露
- 雨韭
- 花点草
- 北丝石竹
- 角翅卫矛
- 鹿蹄草
- 粉背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