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木树皮
《中华本草》:毛木树皮
拼音注音
Máo Mù Shù Pí
出处
毛木树以红木之名首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并谓:"红木,云南有之,质坚色红,开白花五瓣,微赭。"并有附图,其形态基本与本种相符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西南木荷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ma wallichii Choisy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晒干。
原形态
西南木荷 常绿乔木,高7-12m。芽、小枝、叶柄及叶下面均有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1.5cm,扁而宽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椭圆形,长8-16cm,宽3-7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宽楔形,全缘或疏生钝齿。花单生于枝顶叶腋;花梗长1-1.5cm;萼片5,外面密生短丝状毛,宿存;花瓣5,白色,基部连合,外面1瓣兜形;雄蕊多数,着生于花瓣基部,花药丁字着生;子房上位,5室,花柱1,柱头5裂。蒴果球形,木质,径约2cm,室背5裂。种子扁平,肾脏形,长约8mm,周围有翅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800m的山地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株含皂甙混合物--红木荷皂甙(schi-wallin),从中分离出的甙元部分有玉蕊醇A1-28-当归酸酯(bar-rigenol A1-28-angelate),玉蕊醇(barrigenol)R1,玉蕊皂甙元(bar-ringtogenol)C及二氢药用樱草皂甙元(dihydropriverogenin)A的当归酸酯,报春花皂甙元(primulagenin)A;糖的部分系由等摩尔比值的葡萄糖醛酸(glucuronic acid),葡萄糖(glucose),半乳糖(galactose)和鼠李糖(rhamnose)所组成。另含二十八醇(octa-cosanol),植物醇(phytol),α-菠菜甾醇(α-spinasterol)。
药理作用
乙醇提取物有显着抗皮肤真菌作用。
性味
涩;平;有小毒
功能主治
涩肠止泻;驱虫;截疟;收敛止血。主泄泻;痢疾;蛔虫腹痛;疟疾;子宫脱垂;鼻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人头七
- 粉叶地锦
- 羊髓
- 小果排草
- 缅枣
- 马兜铃
- 大还魂草
- 母丁香
- 青龙藤
- 倒爪草
- 木椒根
- 鹊
- 肉桂油
- 六月青
- 云南小阴地蕨
- 树地瓜
- 墨
- 大薸
- 虾须豆
- 黑细辛
- 油渣果根
- 马兰
- 粗糙凤尾蕨
- 干蟾
- 蔓赤车
- 肉桂叶
- 山橘叶
- 墓头回
- 贴骨散
- 米面蓊根
- 绵藤
- 炮仗花
- 青杠碗
- 山白菊
- 乳源木莲果
- 软骨藻
- 青叶丹
- 美丽鳞毛蕨
- 猫须草
- 麒麟菜
- 三叶排草
- 青钱柳叶
- 青兔耳风
- 毛黄堇
- 阔叶赤车使者
- 青风藤
- 蚺蛇肉
- 毛枝崖爬藤
- 榕树皮
- 狼把草根
- 荨麻根
- 长梗郁李
- 安龙香科科
- 山豆花
- 聚花风铃草
- 毛木耳
- 寒莓根
- 小无心菜
- 三叶豆
- 布渣叶
- 毛赪桐
- 鹊豆
- 青脚莲
- 青蛇藤
- 铅灰
- 青葙子
- 小大黄
- 金丝梅
- 毛大丁草
- 润肺草
- 人面子叶
- 青天葵
- 小万年草
- 乳腐
- 瑞香根
- 毛果算盘子
- 小九头狮子草
- 雀榕叶
- 石芥菜
- 云南红豆蔻
- 绒毛诃子
- 大花卫矛果
- 南木香
- 青鱼胆草
- 天目木兰
- 人参须
- 毛叶白粉藤
- 麒麟尾
- 一枝蒿
- 青皮树
- 粗皮松萝
- 蒙花皮
- 大黄
- 海虾
- 青海防风
- 龙角
- 毛瓣绿绒蒿
- 老熊花
- 臭黄荆根
- 牛耳草